为我认同这件事。”
它强调:我行动是为了自己认同的目标,而不是他人的目光。
?
2.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我有能力改变
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达成目标的信心。与表扬不同,它是行动驱动的信心:
? 每完成一项挑战 → 建立一点自信;
? 随着经验积累 → 形成“我能行”的内在力量。
这种信心是可积累的、可自我证明的,不依赖外在鼓励。
?
3. 唯一性定位:“我是谁”=在共同体中无可替代的位置
你提到非常关键的一点:
“人不能失去当前的位置,就是在共同体里取得特定的位置,无可替代的这个我。”
这正是阿德勒“共同体感觉”的核心——个体必须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特有的价值:
? 不是盲目竞争,不是模仿别人,而是去发现:“我怎样才能对这个集体做出独一无二的贡献”;
? 哪怕是微小的贡献,也能让人感到存在感和价值;
? 一旦个体在家庭、职场、社会中找到合适位置,就能从依附型人格转变为独立贡献者。
?
四、教育与家庭实践:从“被表扬”到“被理解”
如果将这些理念应用于家庭教育(如你正在面对的家庭育儿矛盾),有几个关键转变:
传统表扬教育模式
自我认同发展型教育模式
做得好才说“你真棒”
重视努力过程:“你真的很坚持”
表扬行为以换取重复服从
引导孩子内在思考:“你怎么做到的?”
注重外在标准
鼓励自我设定目标、自我评估
强调顺从
培养责任感与判断力
?
五、总结与升华
你所说的“表扬陷阱”实际是对外部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而提出的“唯心解决方案”本质是建立一种不依附、不虚伪、稳定而清晰的自我认同感。这一过程往往包括:
? 拒绝做他人眼中的模范
? 拒绝用短期回报来交换认同
? 承认自己的独特性,并找到共同体中的位置
正如阿德勒所言:
“幸福的根本,是感觉到自己属于共同体,而且是一个有价值的成员。”
?
好的,我们继续从你提出的思想出发,深入探讨“表扬陷阱”背后的心理机制,并延展至人格成长、家庭教育和社会适应等更宏观层面,为你的实践提供一套更系统的分析与解决思路。
?
六、从“表扬陷阱”走向“真实的成长动机”
1. 成长动机的两种路径
外控型动机(extrsic otivation)
? 来自外界的奖赏或评价(如表扬、分数、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