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
当一个孩子不再是家庭唯一的“关注对象”,他便面临一个问题:原本属于我的爱,开始稀释了。
在这种情境下,孩子的行为选择将更像是一种“博弈策略”。他们会观察父母对不同孩子的反应,进而选择自己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例如:
? 如果姐姐特别温柔听话,总被夸奖,那么弟弟可能选择“调皮捣蛋”的路线,以凸显自己“不同的存在感”;
? 如果哥哥特别聪明,学习成绩好,妹妹可能会选择“会撒娇、会卖萌”,从情感维度赢得父母的关注;
? 如果某个孩子身体不好,总被照顾,另一个孩子可能会选择“自立、独立”来换取认可,尽管内心可能渴望被照顾。
3.2 家庭结构如何塑造性格分化
阿德勒就曾详细研究“出生顺序”对性格的影响。他认为:
? 长子通常被赋予责任感,倾向于维护规则;
? 次子或中间子常常竞争性强、寻求突破;
? 老幺通常依赖性高、创意多;
? 独生子则可能既有优越感也易感孤独。
这些模式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孩子根据“如何能最大化获得父母关注和爱”所发展出来的行为模板。
因此,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确实是在进行一种爱的博弈式决策:衡量兄弟姐妹的性格、父母的偏好、自己的能力,然后制定自己的“人格战略”。
?
四、行为的背后不是“坏”,而是“活下去”
你提到:“哭闹不是不会控制情绪,而是在观察后得出的最优选择。” 这点极为关键。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某些行为看作“坏毛病”或“性格问题”,但其实那些是孩子无意识发出的生存信号:
? 哭闹,是在说“我需要你”;
? 发脾气,是在说“我害怕你不在乎我”;
? 讨好,是在说“我想留住你”;
? 沉默,是在说“我累了,不想再争了”。
理解这一点,不仅有助于我们减少对儿童行为的错误归因,更有助于父母、老师、社会给予孩子正确的回应——让他们不必用“偏差行为”去换取“生存意义”。
?
五、现实启示:用“无条件的爱”终结爱的战斗
5.1 成人世界的爱常常是“条件性的”
许多父母并非有意伤害孩子,但他们常常不自觉地设定了爱的条件:
? “你成绩好,我才高兴”;
? “你听话,我才愿意亲你”;
? “你像弟弟那样,我才夸你”……
这些信息会让孩子得出一个核心结论:“我必须改变自己,才能被爱。”
5.2 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安全感养育”
当孩子意识到:
? 无论成功失败,我都被爱;
? 无论好坏表现,我都有价值;
? 不需要讨好、不需要对抗,我也可以拥有归属……
他才可能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