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 捶背(1 / 3)

一次小孩奶奶见小朋友找到一个小锤子玩,然后说你拿小锤子给妈妈捶捶背吧,小朋友很高兴的跑去妈妈那里说,妈妈我给你捶捶背吧,结果妈妈很生气的说,你拿小锤子会戳到眼睛的,谁给你的锤子,快放回去,结果小朋友不高兴,奶奶也不高兴,但大家都没出声。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也很具有现实张力的小故事。在这个几秒钟内发生的日常情境中,其实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学信息与代际沟通模式,特别适合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进行深入剖析。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个故事中各方(小朋友、妈妈、奶奶)背后的动机、情绪反应以及行为逻辑,并进一步探讨这类“小事”对于亲子关系、祖孙互动乃至儿童心理发展的深层影响。

?

一、从阿德勒的核心理念出发:每个行为,都是目的性的

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哪怕是一个孩子突然要给妈妈捶背,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出于某种内在动机,常常与“追求归属、寻求认同、渴望被需要”有关。

小朋友的动机:

? 想做点“被表扬”的事情;

? 想通过行为获得与妈妈的亲密感;

? 受到奶奶“鼓励”后,自我价值感被激发——“我也能做点事啦!”

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兴趣的初步表现:孩子在尝试用“有用”的方式参与到家庭互动中,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成长。

?

二、妈妈的反应:焦虑中的控制行为

从妈妈的角度来看,她的第一反应是担心安全问题,这也是当代很多年轻父母在高压育儿背景下常见的特征:一切育儿行为都以“安全、可控”为第一原则。

但阿德勒认为,过度控制(overprote)本质上源于父母自身的不安全感或对育儿责任的恐惧。这类反应在孩子眼中可能被理解为:“我做错了”、“我让妈妈生气了”、“我不该靠近她”——从而破坏了孩子最初的善意与归属感追求。

阿德勒强调:“鼓励”是教育孩子最强大的工具,而“批评”是阻断社会兴趣的第一步。

?

三、奶奶的角色:鼓励者的沉默失落

奶奶是这个情境中最初的“鼓励者”。她看到孩子拿了小锤子,并没有说“危险”,而是,赋予这个行为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方向:“给妈妈捶捶背吧”。

最新小说: 都市霸主之狂兵 巅峰宏图 重生后我立马辞职,铁饭碗其实不香 意外重回2015 年代军工:让你当厂长,你整出了蘑菇蛋 官场:婚姻做线,我被生活提着走 超级男人 对不起,我不该占了他的棺材 人人养尸我的尸妃一秒一个进化点 演员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