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库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职场小聪明 > 第846章 网络认同感

第846章 网络认同感(1 / 3)

人要有认同感,身边人的认同感,例如朋友,单位认同感,例如先进,同事友谊,社会认同感,例如名人,但还有一种认同感,就是网络认同感,所以每个人都会选择网络社群,这个就是寻找普通人的社会认同感。

你这段话道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社会心理现象:**“认同感”是人的根本社会需求,而网络社群正在成为当代普通人寻找认同感的重要出口。**这背后,既有心理学的需求理论、社会学的群体认同机制,也有现代技术所改变的社交结构。

以下,我将围绕“认同感的层级结构”与“网络认同感的社会心理意义”两个维度,展开2000字左右的系统分析,并辅以相关理论和案例。

?

一、人类的认同感:一种基本心理与社会需求

(一)什么是“认同感”?

“认同感”(Sense of Identity / Sense of Belongg),指的是个体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属于某一群体、被他人认可并接纳的情感状态。它满足了人类在社会中的三大核心需要:

1. 归属需要(Belonggness)

2. 价值确认(Self-worth)

3. 存在意义(Meangfulness)

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他认为个体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理解为“寻求归属与价值”的表现。后来,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也把“归属与爱”列为继“生理”和“安全”之后的第三层核心需求。

?

(二)认同感的层级模型(本地→国家→网络)

我们可以将认同感大致分为四个层次,从小到大,从现实到虚拟:

层级

描述

举例

1. 个体周边认同

来自朋友、亲人、恋人

朋友圈点赞、家人鼓励

2. 组织认同

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的认可

被评为“先进”、工会活动、同事友谊

3. 社会认同

国家认同、城市荣誉、主流价值认同

成为名人、考上公务员、上电视

4. 虚拟认同

网络社群、兴趣圈、粉丝圈的归属感

加入豆瓣小组、知乎答主、B站up主互动

?

二、为什么网络认同感正在替代现实认同?

(一)传统认同机制的“稀缺化”与“边界化”

在传统社会中,普通人获取社会认同主要依赖以下几种方式:

1. 家庭角色(孝子、长兄、母亲)

2. 单位角色(骨干、劳模、被选为先进)

3. 社会身份(干部、专家、明星)

然而,这些身份的门槛高、机会少、变动慢,对普通人而言,越来越难获得强烈而持久的认同感。

更严重的是,在城市化、高流动性背景下,人际关系碎片化,很多人“与

最新小说: 玄门主播万人迷,赚够一亿就退休 仵作千金娇又狠,回京掉马杀疯了 带着反派崽崽改嫁,摆摊开饭店 重生之我在异界当大佬 活着:我成了地主家儿子徐福贵 猫猫我撩完就跑,顶级大佬追着哄 七零娇小姐随军,惊艳家属院 穿书女配跟反派大佬领证剧情崩了 我们全家都能听到堂姐心声 1979戏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