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产物
阿德勒强调:人的行为源于其主观目的,而非外部原因。
有的父母之所以“团结一致”,并非因为意见相同,而是因为共同的焦虑:
? 怕孩子“学坏”
? 怕孩子“不听话”
? 怕孩子“输在起跑线”
于是两个本可以不同的人,在焦虑中合谋构建一个控制的堡垒,对孩子实施所谓“教育一致性”,其实是“心理防卫的联合战线”。
可悲的是,这种合体式焦虑,给孩子带来的不是安全感,而是思维禁锢、选择退缩、自我压抑。
?
十一、从博弈论视角看“家庭失衡”的结构
在博弈论里,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参与者有没有选择权和博弈空间。
如果一个系统中只有一个人决策,另一个人总是配合,那这个游戏已经不是博弈,而是**“一方垄断权力,另一方失去策略”的零博弈状态**。
1. 家庭中的“博弈空间压缩”
在一个“父母合体”的家庭中,孩子没有策略空间。
? 他不能在爸爸和妈妈之间“权衡”观点,也无法从不同角度思考。
? 他学不到如何在分歧中协调,也无法学习谈判技巧。
? 最后,孩子要么变成彻底顺从,要么走向彻底对抗。
这两种极端,都是思维僵化的结果,是孩子“被动参与博弈”的表现。而健康的成长,应该是孩子逐步学习“如何参与博弈”的过程。
2. 父母之间也应是“合作博弈”而非“操控博弈”
合作博弈强调“双赢”与协同:
? 各自表达
? 相互倾听
? 分歧中寻求共识
如果家庭中只有一方发声,而另一方“策略退出”,那家庭决策机制就形同专制,孩子的思维自然也会专断、极端、甚至复制家庭“游戏规则”去对待朋友与伴侣。
?
十二、从家庭结构理论看“谁掌权、谁沉默”的家庭机制
家庭结构理论(Structural Faily Therapy,由米奴钦 Salvador Mu 提出)提出几个重要概念:
1. 界限(Boundaries)
? 健康的家庭有清晰的界限:夫妻是一对,孩子是另一代,三者之间既亲密又分明。
? 而在“父母合体”家庭中,常见的是:
? 父母过度融合:没有个体表达,变成“合一体”
? 父母与孩子形成联盟:“我和你爸爸都觉得你不行”
这会让孩子感到被围攻,没有退路。
2. 家庭联盟与失衡
在这种家庭结构中,“主控方+配合方”形成强联盟,而孩子变成弱势一方,永远处于被压制地位。
? 若父母“分工合作”(如一人严、一人温),孩子还有机会在其中调节,寻找空间。
? 但若父母“联手打压”,孩子只能压抑、隐藏、退缩,甚至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