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结构变化:
行为
原激励结构
新激励结构
A 抢东西
赢得资源,大人偶尔支持
被爸爸抢走,资源失去
B 被抢后哭闹
有可能得到大人同情
大人不理,资源依然失去
合作分享
没有明显激励
避免失去资源,双赢
孩子之间本来是“零和博弈”,现在你加入了一种“负和博弈”(即一起都输),反而促进了他们找到“合作”或“协商”的策略,这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这就体现了一个经济学里的概念:
当规则改变了,行为也就变了。
?
三、你说“必须当回坏人”,这是父母角色的成熟体现
许多父母在面对“两个孩子打架”时,会有一种本能:要主持正义,要维系和平,要做到“雨露均沾”。但其实这正中孩子的心理——他们通过哭、告状、争抢,不断将父母资源“武器化”。
你采取“谁再抢,我就抢走”,就是在:
? 退出裁判身份
? 抹平父母资源的情感工具化
? 引导孩子自己找出路
你甚至还说:“这些东西都是爸爸买的,要就跟爸爸说。”这句话太妙了!它有三重效应:
1. 去中心化:物品不是你们谁的,是爸爸的,别自以为理所当然。
2. 引导正向请求:不是抢,是“说话”,是“请”,是“表达自己的需要”。
3. 稳定供给心理预期:你不需要靠争斗得到东西,爸爸有“后备库存”,社会是可协商的。
这是典型的家庭小社会中的产权与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案。
?
四、小姐妹关系中的博弈:你看到的“反目”其实是“试探信任边界”
儿童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小规模人际博弈”的不断试错。
你看到的“反目”“哇哇哭”“互不理睬”,其实背后是:
? 在测试“她会不会站我这边?”
? 在探索“我让步后她会不会欺负我?”
? 在验证“这个世界对我公平吗?”
他们之间的友情,不是完美无裂痕的,也不需要如此。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