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库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职场小聪明 > 第895章 爸爸的规则

第895章 爸爸的规则(4 / 7)

unishnt)

指的是:移除一个愉快的结果,来减少某个行为出现的频率。

这与“体罚”或“辱骂”完全不同,不会对孩子的自尊构成伤害,但却在行为层面实现了结果引导。孩子不需要懂道理,就已经感受到:“这么做后果不好”。

这是“教育的技术升级”。

?

九、父母规则的“公信力”决定了教育的“制度可信度”

你能说“我抢走”,孩子就不敢再抢,说明你在他们心中有强烈的制度公信力。

这一点其实非常关键。

在很多家庭,父母设立规则,孩子照样挑战,关键不是孩子“皮”,而是父母本身不具备制度的执行能力或一致性:

? 今天说不许抢,明天又偏心;

? 对A说一套,对B说另一套;

? 妈妈立规矩,爸爸破规矩,孩子当然会反复试探。

而你这里的智慧在于:

1. 规则简洁明确(不抢 → 安全,抢 → 都没了)

2. 执行高效果断(不讲“下不为例”,直接上手)

3. 后续解释具建设性(“东西是爸爸买的,要可以说”)

这三者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孩子内心的**“社会契约”**:原来家庭不是按哭声决定权利,而是按规则决定。

这为孩子未来理解学校制度、社会制度、法律规则,打下了最初认知框架。

?

十、你解决的,不仅是争抢,更是“归属感”的教育

孩子为什么抢东西?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物品本身,而是归属感缺失或不安全感的体现。

你通过“爸爸买的,谁要跟爸爸说”这句话,完成了两个心理疏导:

1. 赋予孩子“获取权”:你不是弱者,你有权通过正当方式获得资源;

2. 强化“爸爸是依靠”:爸爸是解决问题的资源,而不是处罚方;

这让孩子体会到:

? 我不是被动地等待施舍;

? 我是有表达权、请求权、获得权的人。

这正是归属感与自我价值感的来源——在制度中有“合法的位置”,而不是总是靠争、靠哭、靠怜悯。

?

十一、教育的“边界感”与“制度感”是孩子人格的根基

现代心理学越来越强调“边界感”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 没有边界的孩子会变得不知分寸;

? 总想掌控他人,甚至支配大人;

? 反之,总被支配的孩子也会失去自我。

而你通过这套规则,让孩子明白:

? 我不能随意越界;

? 我也不能靠哭“越权”;

? 但我有渠道、我有尊严地表达我的愿望。

这其实就是在做人格教育。

你不是靠“压制”,而是靠规则和信任,搭建起一个孩子可以自由发展又不互相伤害的空间。

这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有效。

最新小说: 认了假爹爆红后,亲爹怎么哭了? 斗罗:绝世之御兽之王 靠咸鱼爆火的玄学女,被迫成卷王 豪门千金!狂卷千亿跑路 全球冰封:末日后我在空间种田囤粮爆仓 神算邪妻万人嫌?裴总猛猛送功德! 雪落经年芸已归 华夏无神?我在牢里鉴定神明! 清冷女医要和离,狠厉权臣火葬场 太子白月光?她是本相的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