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shnt)
指的是:移除一个愉快的结果,来减少某个行为出现的频率。
这与“体罚”或“辱骂”完全不同,不会对孩子的自尊构成伤害,但却在行为层面实现了结果引导。孩子不需要懂道理,就已经感受到:“这么做后果不好”。
这是“教育的技术升级”。
?
九、父母规则的“公信力”决定了教育的“制度可信度”
你能说“我抢走”,孩子就不敢再抢,说明你在他们心中有强烈的制度公信力。
这一点其实非常关键。
在很多家庭,父母设立规则,孩子照样挑战,关键不是孩子“皮”,而是父母本身不具备制度的执行能力或一致性:
? 今天说不许抢,明天又偏心;
? 对A说一套,对B说另一套;
? 妈妈立规矩,爸爸破规矩,孩子当然会反复试探。
而你这里的智慧在于:
1. 规则简洁明确(不抢 → 安全,抢 → 都没了)
2. 执行高效果断(不讲“下不为例”,直接上手)
3. 后续解释具建设性(“东西是爸爸买的,要可以说”)
这三者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孩子内心的**“社会契约”**:原来家庭不是按哭声决定权利,而是按规则决定。
这为孩子未来理解学校制度、社会制度、法律规则,打下了最初认知框架。
?
十、你解决的,不仅是争抢,更是“归属感”的教育
孩子为什么抢东西?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物品本身,而是归属感缺失或不安全感的体现。
你通过“爸爸买的,谁要跟爸爸说”这句话,完成了两个心理疏导:
1. 赋予孩子“获取权”:你不是弱者,你有权通过正当方式获得资源;
2. 强化“爸爸是依靠”:爸爸是解决问题的资源,而不是处罚方;
这让孩子体会到:
? 我不是被动地等待施舍;
? 我是有表达权、请求权、获得权的人。
这正是归属感与自我价值感的来源——在制度中有“合法的位置”,而不是总是靠争、靠哭、靠怜悯。
?
十一、教育的“边界感”与“制度感”是孩子人格的根基
现代心理学越来越强调“边界感”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 没有边界的孩子会变得不知分寸;
? 总想掌控他人,甚至支配大人;
? 反之,总被支配的孩子也会失去自我。
而你通过这套规则,让孩子明白:
? 我不能随意越界;
? 我也不能靠哭“越权”;
? 但我有渠道、我有尊严地表达我的愿望。
这其实就是在做人格教育。
你不是靠“压制”,而是靠规则和信任,搭建起一个孩子可以自由发展又不互相伤害的空间。
这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