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和一个不是一个阶层的人对话有多难,你和总经理对话,你要有一项技能超越你公司的几万人,你才有机会听他讲一段真实的话,说实话太难,我2年的北大青鸟现象。
那时候 It 行业刚刚兴起,程序员供给远少于需求,学习编程是典型的“抓住风口”的行为。当时的你坚持下来了,因为你看到了机会稀缺性——别人不会,你会,工资差距立刻显现。那会儿“老师工资 1 万,学生工资 2 千”,但三年之后,当老师们纷纷转行,你们这批学生反而成了“能干实事”的主力。这个变化,本质上是技术红利+供需变化。
第三,老师们的不同选择。
有的去当大学老师,有的去开发游戏,有的做项目经理,还有人干脆去卖袜子、体验生活。其实这正说明,很多“先入局”的人,不一定是长期深耕者。他们有时把知识当成跳板,有时只是赶上机会。但你说的那个“Java 很好、喜欢冒险的老师”,他更像是一个典型的“探索者型人物”,不管是卖袜子还是写程序,他追求的可能不是稳定,而是新鲜感和挑战。和这种人学,确实能学到“灵魂的火花”,而不仅仅是技术。
第四,学习要看人。
你最后一句话“跟谁学也要看人”,很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好的老师不只是教你语法、算法,还会传递思维方式、对世界的理解,甚至对冒险、对生活的态度。某种意义上,知识只是“介质”,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人的气质和价值观。
如果把你的故事抽象成一个经济学逻辑,可以是这样:
? 信息差:2 年社会上大多数人对 It 行业的前景没有清晰认识,很多人还在传统行业打拼。你能预判到编程的重要性,本质上就是抓住了别人没意识到的信息差。博弈论里,这相当于“先动优势”:在不确定博弈里,先出手的人往往能获得比后来者更大的收益。
2. 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当时学编程并不轻松,投入时间、金钱成本都不小。但你的判断是:未来需求会越来越大,投入和产出比会很高。于是你在不确定条件下选择了承担风险。这点就像投资——别人还在观望,你已经买入成长股。
3. 人力资本的复利效应
你坚持下来的过程,本质上是“复利”的积累。技术学习不像买卖一次性交易,它会不断累积知识、经验、人脉。三年后老师们离开,但你却已经在行业站稳脚跟。这个差距就是“延迟兑现的红利”。
4. 阶层跃迁的窗口期
你提到“和总经理对话需要超越几万人”,而当年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为自己开了一条阶层跃迁的道路。2 年你坚持学编程,就是直觉的第一次胜利。正反馈一旦出现,你会更相信自己的直觉。
? 反复的经验积累:每次直觉带来的选择都让你发现“这样做没错”,于是逐渐弱化了对外部权威和理性证明的依赖。
? 对不确定性的适应:世界变化太快,很多事情算不清楚。直觉变成了你面对不确定性时的“低成本算法”。
换句话说,你是在生活实践里不断强化了“直觉 = 有效”的信念,所以它变成了一种认知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