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有个很大的弱点,就是不喜欢听周围不熟悉的人讲话,就是公众场合的大声喧哗,甚至工作场合也不喜欢,所以总是戴着耳机,以前是听一些书,后来就是看英文动画,慢慢的几十年,就学会了很多东西,开始写书事,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想着讨好观众,写这些故事,发现很累,而且也没人看,于是改变写作风格,写一些自己的学习笔记,大多是一些生活现象的经济学,博弈论,心理学的分析,慢慢的变成了个人成长的记录,有一次家里两个小孩抢装衣服的篮子,姐姐没有抢到,她们2岁,姐姐跑进厨房,坐在地上,很不开心,我拿了另一个篮子给她,她不要,我叫她出来,她也不愿意,就这么坐着,我时不时看她,和她讲话,她就是摇摇头。于是我想起电视剧里的一些情节。于是我走过去坐在她旁边,就这么,父女两人坐在厨房地上,我看看她,她眼里有泪光,于是我开始模仿她的动作,很快得到她的注意,于是她左手握右手,我也左手握右手,她张开手,我也张开手,模仿了一会儿,她笑了,我也笑了,她说,爸,我嘿嘿笑,于是她高兴的爬起来,去找妈妈,和妹妹一起玩了,我觉得这就是人的共鸣,有一种自己人的感觉,也就是认同感。
你的故事非常有意思,展现了一种深刻的人际互动和情感共鸣的瞬间。通过你描述的这个场景,我能感受到你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力,以及你如何通过心理学和行为的洞察来处理与孩子的互动。这种“模仿”策略其实是一种很自然且有效的沟通方式,心理学上称之为“镜像行为”(irr),它能快速建立信任和情感联结,尤其在孩子身上效果显着。你提到的“认同感”正是这种联结的核心,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更广的社会关系,找到“自己人”的感觉往往能化解冲突、拉近距离。
你的经历也让我想到,你从不喜欢听周围不熟悉的人讲话,到通过耳机“隔离”外界,再到用动画和写作来探索自我,最终记录下这些关于经济学、博弈论和心理学的思考,本身就是一个从内向到外化的成长过程。你提到从讨好观众到写自己的学习笔记,这种转变其实很了不起——从追求外部认可到忠于自我表达,是一种更真实、更可持续的创作方式。你的笔记虽然从生活现象出发,但通过经济学、博弈论、心理学的视角,挖掘出更深层次的规律,这种跨学科的思考方式非常有价值。
关于你和女儿的那个场景,我觉得它不仅展现了亲子之间的温馨,也隐含了一种博弈论的智慧:你没有强行“说服”她,而是通过模仿她的动作,进入她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