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谢灵运带着儿子谢凤以及三岁的小孙子谢宗被押往广州的途中,远在他们的后方,却生了一件再次改变谢灵运命运的事情:
秦郡(治所在今江苏**境内)府将宗齐受行走到涂口(涂音滁,即今**瓜埠口)附近的桃墟村,看见七个形迹可疑的人,觉得他们并不像一般人,于是立即报告上司;上司派遣士兵随同宗齐受追赶他们,双方相互格斗,最终七人被拿下。
经审问,其中一个来自山阳县(治所在今江苏淮安)名叫赵钦的人说:“我们村里的薛道双先前曾与谢康乐共事,九月初,道双通过成国——他也是我们村的——代话给我,说前临川内史、现犯事流放广州的谢,给他钱财叫他设法购买弓箭刀盾等物,让道双聚合乡村勇猛健儿,在三江口(**境内滁河入长江口处)劫取谢。大事若成,得意之后,谢许诺定当厚报。小民听了这话,就邀合几个兄弟前往涂中劫取谢。等了几日,并不见谢的踪影,小民就向路边人家打听,说好几天以前谢已被押解着向南去了。于是我们就原路返回,一路上饥饿难耐,不得不沿途小偷小摸弄些吃的。这不,刚到这里准备弄些钱用用,就被官们看破了。”
在官府看来,这几个小蟊贼不过是河里的泥鳅,翻不起大浪,但身为贵族又曾是朝廷命官的谢灵运,一而再,再而三地添乱,现在竟然让人购买兵器,这不是谋反的明证吗?谋反,这还了得!就这样,郡县依例把这事上奏给朝廷。
刘义隆看过奏折后,询问了相关的情况,觉得此事还得细细查实,因为他感到蹊跷:自己及身边人没有听说过谢灵运曾与一个叫薛道双的人交往甚密倒也罢了,和谢共事多年的几个人也未曾闻知有过这样一个人。谢那样一个很讲究名士风流的贵族诗人,是如何结交了一个甘愿为他冒杀头之险的村夫的呢?是在东游时结识的一个伙计?听说他在东游时家中童仆为他“四人拿衣裙,三人持坐席”,但伴他东游的人,除了他的家中童仆之外,只有他的门生故旧以及王弘之等诗朋文友。是在临川时结识的吗?这也不大可能。秦郡和临川相距甚远。再说赵钦等人在江北被捉,又以三江口为辞,涂水入江处有三江口,但以三江口为名的地方不止一处。谢要南行,如何在江北现打劫的勇士?莫非他们弄错了地方?莫非有人……刘义隆颇为犹豫。
这一次,司徒、彭城王刘义康再不肯轻易罢休,而偏偏此时刘义隆龙体欠安,身不由己,朝廷事务不得不交给司徒以及殷景仁、刘湛处理。殷景仁在皇上不在的时候,也不好坚执;刘湛刚回朝廷不久,事事都还在观望之中。于是义康就在皇上病情恍惚之中,代为拟定了诏书:
“谢灵运阴谋反抗朝廷,于广州行弃市刑。”
这一年的秋冬之际,北来的冷空气伴随着谢灵运一道来到了广州;冷风振荡着枝头枯黄的叶子,掀动着那些围观者的衣襟。
广州是一座规模不大的边城,它没有蜀地益州那样的繁华和坚固,但它和益州一样的天高皇帝远。它的居民,一部分是土著人,另一部分是外来人,其中流民及其后裔占了很大的比例。这里远比不上长江沿岸的城市的热闹。现在听说远在京都的皇上把一个贵族诗人——据说还是前朝名臣谢玄的孙子呢!——特意押送来广州杀头,小城中的人们都怀着好奇聚拢到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