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大战,莫不亲冒矢石,朕如今怎么能落后呢?”
结果冯道回答的却是“太宗自是太宗、陛下自是陛下。”也就是说,完全看不起柴荣能比得上唐太宗的意思。
结果,柴荣自然是非常愤怒,只不过忌惮冯道是十朝元老,名声很好,所以不好直接对他下手。于是柴荣想办法把冯道打发去做“山陵使”——也就是让他负责给先帝郭威治丧、负责皇陵修葺工程。冯道改任之后,忙活了三个月,把郭威安然下葬,随后他自己过了两个月也病死了。
“太宗自是太宗、陛下自是陛下”这句话,曾经让无数研究柴荣时代史料的人费解,觉得这番话完全不像冯道的风格:冯道一生都是圆滑处事的,哪怕是皇帝真的做了昏庸不堪的决定,冯道也有几十种办法婉转地说出来,而不会得罪皇帝,否则的话,如果是个直肠子刺头儿的话,怎么能为相二十几年呢?
但是,怎么到了柴荣当皇帝的时候,冯道的语言水平就像被开了重度“弱智光环”一样突然下降了呢?很多学者认为,那是冯道觉得自己资格已经很老了,开始倚老卖老了。
这种论调其实不值一驳,因为那就是建立在先把冯道定义成一个小人、给他贴上“墙头草”的政治标签后才得出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回顾一下《五经字》和《九经字样》成稿的时间,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推测——
冯道早年圆滑、死前坦荡,实在是因为他毕生的事业都已经完成了。唐明宗死的时候,他冯道的书才刻了一点点,他还不能死,他死了之后这个事业是不可能有人继续下去的。所以他选择了忍辱负重,希望牺牲个人气节名声迎来送往、把这个教化天下人的大工程完成。此后晋汉周三朝加上契丹人那短暂地半年,他都需要忍辱负重。
一直到了柴荣即位,他刻了23年的书完工了,他终于可以做回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姿态了。或许,说出“太宗自是太宗、陛下自是陛下”那句话时候的冯道,才是真正的冯道吧。
……
闲言休絮,该科普的也科普完了,回到钱惟昱的宴会。
当听到了钱惟昱对他毕生事业的称赞之后,冯道当真是老泪纵横。憋了二十年的委屈、当了二十年影帝背后的辛酸,几乎是一刹那就迸发出来了。
“唉,此生有富阳侯为老夫知己,也算无憾了。然而富阳侯称赞的功绩,老夫实不敢当——那两部书已经刻了20年了,但是才完成了七成。晋、汉两朝战乱不断、又不重治,实在是难以施展,唯有后唐年间和本朝这一年,才算是进度比较快。老夫今年已经70了,也不知道能否看到成书的那一日——如果看不到的话,老夫有一事相求钱王和富阳侯!”
“冯相为何行此大礼?寡人可不敢当啊!”一旁的吴越王钱弘俶见了冯道失态,都有些扛不住,赶紧把冯道拖回座位上座好,一边大包大揽的说,“荒僻小国,只恐力有不逮而已,若是做得到的事情,冯相尽管开口。”
“多谢大王玉成——老夫是在想,如果有朝一日老夫先走一步,而将来的皇上又不重治的话,还请大王出资将残稿续完。老夫这几日也看了,单论一地之黎民,吴越富庶远在中原之上。武肃王以来,吴越宗室又累世以教传家,想来从人到钱财都是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