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手抄书籍。所以按理说越海而来的书籍应该卖得更贵。但是实际上,钱惟昱根本没指望着这些书来赚钱。
在他看来,先用日本人急需的热门书籍低价铺路,打开日本人从吴越人这里购书的消费习惯。然后再把吴越人重点推荐的私货夹带其间,才能更好地形成化上的入侵和思想上的统治。
再加上,如今这个年代,日语的书面发展还停留在“万叶假名”阶段,远没有趋于完善,大部分日语和汉语只是发音上不同,在句法和字上依然还是一一对应的。如果纯汉的书籍大量涌入的话,也可以让更多的日本化人习惯使用汉语。
所谓的“万叶假名”,是日语假名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假名的起源阶段。其最初的出现,约摸是在9世纪初、日本人停止派出遣唐使为止,渐渐开始发展的一种注音用字迹。比如日语里发相当于后世汉语拼音“a”这个音的假名“あ”,就是从汉字“安”借形借过去的。发拼音“yi”对应音的假名“い”,则是从汉字“以”的字形借鉴过去的。
“万叶假名”出现至钱惟昱的时代,约摸也就一百年出头的样子。因为古代日本的盲率较高,又没有印刷术帮助书籍降价扫盲,所以如今也还没有什么进一步的发展。如果钱惟昱有心把日本人扭转汉化过来,还是颇有希望的。
而且,这几天里,钱惟昱和藤原道三以及其他筑前国当地的日本读书人稍微接触了一番,才发现一个搞笑的事实:原来,在“万叶假名”发明的初期,那些日本僧人们确实是“a”这个音就标标准准地写作“安”,“yi”也规规矩矩写成“以”。
之所以后后续那么多简笔的假名写法出现,完全是因为日本人完全没有印刷术、所有书籍都靠手抄。为了减少手抄书的工作量、让书籍更容易普及、盲率降低,朝廷这才让一代代的斋院(贺茂斋院,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昭馆、国史馆之类的机构)臣们致力于简化假名的写法。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钱惟昱甚至产生了在日本开印书作坊的冲动——如果这个时代日本的书籍价格一下子跳水个九成以上,让所有日本抄书人都失业的话,是不是有可能从此阻断日语作为一门**的书面语继续发展下去呢?
本着这个想法,钱惟昱命令蒋洁茹把所有书籍按照80钱一卷的成本价抛售,立刻引来了日本商人们的疯抢。甚至于后来都有吴越船队当中的商人私自伪装成日本人或者请托日本人购入——因为这个价钱,他们就是运回国内都有得赚一倍以上的利润!
当然,钱惟昱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不得不稍微把书价抬高一些,抬到100~120一本,一来是避免自己人钻空子倒回国内去。二来则是出台了限购手段——来买书的商人必须是在国司那里注册登记过的大商户,如果是散户来买的话,每本书只许买一册,也就是只能供自己读书,而不能规模倒卖。这些举措实施后,才算是压制住了巨利**带来的投机。
在钱惟昱把书带来之前,日本本土因为识字的人本来就不多,这些人的劳动力自然金贵。一本手抄书,动辄好几贯钱的价钱;如果是流传不广的“奥义秘籍”,那就更不用说了,几十贯都有可能。
而此前的吴越和晚唐时期的商人,虽然有带来一些雕版书籍,比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