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觉得同样的力气用下去,丢轻的东西容易抛得远、重的东西抛得近。以弓箭为例的话,虽然还要考虑一个箭羽受风阻力的问题,但是至少在用羽、形状相同的两支箭矢下,越轻的射得越远。不光是沈默如此想,各**器监的匠人们也没学过物理课,基本上都是这么想当然的,大唐三百年来,军械制造的部门也都是这么共识的。
不过,钱惟昱一听到沈默的这番说法之后,立刻就豁然开朗,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原来,弓弩在射箭的时候,如果在箭矢上施加同样大小的动能的话,自然是轻箭初速快、射程远;但是,在弓弩系统中,算法却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弓弩张开所积蓄的动能,是需要由弓体恢复形变本身、和箭矢被射出两部分动能构成的。
如果弓体本身的形变恢复等效重量相对于箭矢来说重得多的话,那就意味着此前开工蓄的力有更多被弓体本身吸收了,只有一小部分是传递到了箭矢上。以传统弓弩的能量传递效率来说,一般箭矢吸收的只有总弹性势能的三分之一,而弓体吸收的占了三分之二到六成。这种时候,找到一个弓体等效重量和箭矢自重的高效比例,就非常重要了。
很显然,沈默是经过反复地科学实验之后,不小心摸到了一个最合适的分量比例,只是他如今只会应用,而不知道这背后的物理原理。
“沈先生既然有此收获,那么后续便要求工匠按照这个分量比例施为即可。至于其中是何道理,不知也罢。不过,这弩矢的分量、甚至还有箭羽的材质、厚薄,都还可以继续斟酌损益。”
钱惟昱出言安抚了一下沈默那可刨根问底**的心,便把这件事情揭过了。一边心说:就是要不知道原理才不好山寨,否则,到时候敌国还不是缴获了成品就全部依样画葫芦改良了。
钱惟昱把神臂弓交还给孙显忠,让帮忙安排测试演练。五十步方圆的小校场里,自然是不能表演三百步远的抛射了,所以只能用透甲测试来代替。军器监的卫兵端来一个用合抱粗的树墩子做成的箭垛、约摸一人多高,随后往上面套了两套皮甲、一套明光铠,还额外在明光铠外面挂了一层连缀在一起的铁质护心镜。
弄好之后,测试的士兵把神臂弓的望山调到最低,也就是只有不足半寸的高度上——这意味着基本上射击的时候是毫无仰角的平射。如果在这个角度下可以轻松实现五十步内的精确射击,那么显然三寸望山抛射至少也有一百六七十步了,虽然还无法确认有三百步,也算是不错的了。
调好望山,踏紧弩弦,瞄好角度,那弩手觑得亲
亲切,一箭正射中那座箭垛。只听“咔擦”一声,拇指粗细的木质箭杆登时自己折断了,箭头却是深深刺穿了护心镜和明光铠、以及数层皮甲,插入木桩子两寸之深。
这个箭矢的威力,着实令人咋舌,钱惟昱估计,至少一百五十步内,就算是穿了明光铠的武士,也是不可能逃脱秒杀的命运的,至于皮甲和普通鳞片甲的士卒,两百步内都不可能幸免。
“好!真乃国之利器。孙将军,沈先生,这神臂弓之事,孤定然重重有赏。这便,各自上次你们绸缎三百匹、银锭百两好了。不过,这箭矢为何会折断呢?这一点只怕还要再斟酌啊。”
“殿下,以下官之见,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