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线,回溯四五天;地点的镜头,飞越到大周邢州与辽国瀛洲边境。
五代十国时候,乃至整个北宋时期,黄河下游入海段的河道比后世的黄河要北移不少——因为汉人政权一直很重视黄河的治理,哪怕黄河因为泥沙淤积河床渐渐成为悬河,依然会筑高堤防以封堵为主。直到后来北宋灭亡,金国统治黄河流域期间,才发生了一次超大规模的决堤改到、也就是著名的黄河夺淮入海事件。那次事件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口,也让黄河的下游段永久性南移了许多,并且在淮河下游流域形成了洪泽湖这个淮河无法入海后形成的超大堰塞湖。
远话不说,单说如今的黄河河道走向,乃是在后世河北沧州以北地界才注入渤海的。当然,河北沧州这个地名如今还不存在——那地方如今的名字叫莫州,属于辽国治下,正是后晋时儿皇帝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之一。从莫州溯流而上,则是瀛洲、邢州等处,分别相当于后世河北省的衡水(河间)、邢台,瀛洲是辽国东段领土的最南端,同样属于燕云十六州之一。而对面邻接的邢州则是后周地界,也是周军对抗北朝的最前沿。北面行营招讨使慕容延钊的大营就设在邢州城内。
再闲话一句,莫州就处在黄河入海口,如果海船从海上来,只要一伸腿就到,而瀛洲距离黄河入海口也不过两百里距离、邢州距离黄河入海口四百里。如果有经过水线面阻力优化的车轮舸快船运送、并且季风顺当足以帆桨并用的话,一昼夜行两百多里也是稀松平常——
黄河下游是出了名的悬河,所以落差极小、水流缓慢,逆水行舟并不比顺水多费多少力;而且冬季的蒙古高原下降风从西北而来,对于从黄河入海口向邢州的河段正好形成斜后方60度角的侧风。一切看来,如果有人从莫州突入黄河,甚至可以比骑兵更快行进。毕竟在蒙古崛起、普遍采用一人三马的配置之前,骑兵机动也是要休息马力、扎营睡觉的,而舟船如果熟悉水情况、而且有备用的牵动桨轮牲畜的话,昼夜赶路也是很容易做到的。
如今这个年代,辽人占领燕云十六州不过二十年出头,南方辽人的汉化还不严重。加上西边的山西有小弟北汉可以与辽国进行物资贸易,南方的南唐、吴越也经常会有和辽国进行易货的举动——当然,南唐的商船在最近的七八年里就已经绝迹了,如今剩下的跨海贸易商船绝大多数都是吴越国的,少数是高丽人的——所以辽国和大周之间的边贸榷场绝对没有北宋檀渊之盟后那么繁盛,毕竟辽国和周一直是敌对关系。
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