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提供的火铳发展思路,确实让钱惟昱感觉眼前一亮。
原本吴越军队在火铳开发上一直只能做短管、低膛压、近射程的手铳,主要制约便是枪管的加工技术。除了浅膛的短管可以直接热锻压以外,其他深孔钢管的加工上,钱惟昱一直局限在要么纯铸造、要么锻造实心铁棍后钻孔这两个思路上。
纯铸造的工艺造炮没问题,因为炮不怕管壁稍微厚一些,反正本来也是炮车拖着的兵器,而造火枪的话,要保障强度和射程就会存在管壁太厚、扛着过重的问题——吴越军器监不是没有在湖州钢铁厂试造过纯浇铸火枪,不过小半寸厚的管壁让那种试作品足有三十几斤重,却才只能发射六到八钱重的圆形铅弹,完全没有效费比。
至于钻孔技术,如果可以实施的话,效果当然是极好的。只是深孔镗刀的刀具材料显然是划时代的东西,所以那个办法也废了。
现在,前段铸造工艺还是保留,直接用优质钢水浇铸,只是这个铸好之后,多了好几道工序——先用磨镗的技术,把铸好的枪管内壁镗磨掉薄薄一层,去掉带气孔砂眼和毛刺等瑕疵层,外壁也是如是修饰一番——大约一根枪管也就占用一台小型水力转动镗床半个时辰的加工工时。
内外打磨光滑后,做到实心芯棍可以勉强捅进去之后,就把枪管放到小锻锤,也就是贴住之后慢慢加压,而不是靠瞬间冲击力冲。因为枪管里塞的实心芯棍材料一般是比钢铁更加坚硬但脆性的材料。如果靠冲击力砸的话,很容易就会粉碎。如此每锻打几下后转过一定的角度继续打,打完二三十圈之后,枪管就如同瘊子甲那般青光锃亮了,厚度普遍会薄上三四分,可见其内部质地也更加致密。
而且后来钱惟昱再细致观察之后,还发现了一个机缘巧合的额外好处——因为工艺中,工匠们往往是把刚刚镗磨好的枪管直接插上芯棍然后锻打,这个时代本没有优质的机加工冷却油,所以枪管本身在刚刚下镗床的时候因为摩擦切割会非常高温,甚至微微红热。这时候把尺寸严丝合缝的芯棍捅进去进入冷锻工艺,在冷却过程中因为枪管钢材和芯棍热膨胀系数不同,居然会产生强烈的内部张力应力。
这不就相当于是最简易的土法自紧身管技术了么!只不过,古人是在机缘巧合阴差阳错的情况下实现的,而且完全没有悟到其中的科学道理,倒是钱惟昱看了一根枪管横截面那略微螺旋状的拉伸纹路后,突然反应过来这个名词。于是他让沈默和张思训一定要记下——确保如今的冷锻工艺时序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