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次入川的吴越步军没有装备燧发枪,主要是因为钱惟昱通过提前的情报侦测知道宋军在蜀地不允许设置铸炮厂,也没有任何火药作坊提供军火来源,蜀地宋军的炮兵也是绝对处于劣势。针对这一情况,钱惟昱在申屠令坚的兵马出击之前让他的部队多配属了相当一部分的轻型火炮,准备靠火炮发射霰弹来提供主要火力支援。
一直到拿破仑时代为之,野战火炮大多数都是平射的,弹道非常平直,作战时必须放置在第一线,决不能为了掩护炮兵而把火炮放在步兵身后——某个第一次玩《帝国全面战争》和《拿破仑全面战争》的菜鸟,便容易犯这样的错误,然后一旦使用霰弹炮,就会把自己的火枪列兵洗得***。
在这样的作战形态下,如果己方轻型火炮足够,而敌人却在炮兵劣势的情况下,霰弹炮完全可以填补火铳的位置——五十杆火铳排队枪毙,和霰弹炮比拼瞬间火力密度,也不过是伯仲之间罢了。火铳不可或缺的优势,无非是其有效射程比霰弹炮远一些,可以确保在八十步到一百二十步之间都形成足够密集的弹幕;而霰弹炮打出五十步外弹幕就散了。
也就是说,火铳在两支相互隔着一百二十步相互排队枪毙的军队之间的战争形态下,是很有价值的,因为霰弹炮的有效打击到不了这个距离,而实心弹野战炮火力密度不够所以排队想互枪毙才很有市场。但是如果你的敌人没有火枪的情况下,另一方就可以完全靠霰弹炮来取代火铳的定位——反正敌人也不会在一百二十步远之外站定了和你排队枪毙,而是会一直冲上来;那么,不如在五十步的时候才一波流开炮,然后把火炮撤走,火炮两侧的近战兵种马上冲上去堵住正面肉搏厮杀。这样还可以强化部队远近战的切换,减少兵种数量与配合难度。
当然了,吴越人在刚才那一轮炮击上,也是用了一些小窍门的,绝不是一看到了五十步就随随便便开火——所有的吴越轻炮在装填好霰弹之后,利用最后那数十步的时间,都按照炮号的奇偶数编号,奇数炮门向左转动约莫三四十度,偶数炮门向右转动差不多同样的角度,然后才开火。这样一来,原本稀薄的散兵线,就因为交叉射击的火力而等效强化了命中截面的纵深——这种原本要到米国南北战争期间、手摇式加特林机枪诞生后才被军事界总结出来的战术,在如今这个时代自然是不可能有除了钱惟昱之外的第二个人总结出来的了。千万别小看这开炮前的交叉一转,在敌军为了防炮击而可以疏散一线战阵密度的情况下,这一转可以让霰弹炮的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