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有什么作秀的成分。
况且两个儿子,爱徒也都下场恳请收回。
这就是打定主意,坚决不受这越王之位。
皇帝所说的暂时搁置,也就是不想再继续下去了,不过说得好听一点。
徐闻不受封赏,那这些君恩就落到了两个儿子身上。
徐华,升任中军都督府右都督,正一品,领京营总兵。
徐谦,授文华殿大学士,内阁成员,兼领翰林院学士。
两人不过二十来岁的年纪,就已经荣升绯袍高官行列。
其他人除了祝贺以外,基本没人有什么嫉妒之心。
他们的爹放弃了一个异姓王,给两个儿子升点官怎么了?
而且二人可都是根正苗红的潜邸旧臣,和太子朱瞻基一同长大。
平日里和天子关系也如同家人,功劳更是立了一堆。
和他们相处过的同僚,对二人的为人处世,办事能力,也都是赞不绝口。
两位实打实的纨绔子弟,能走到这一步,肯定有他们老爹的关系在,但也是有非常强能力的。
除了两兄弟外,朝中重臣也都有相应的封赏,哪怕不升官,也有赏金。
四海商会的大股东之一,就是皇家。
所以现在内库宽裕,钱管够,新皇登基,总要让大家都高兴一下。
大殿之中一片喜气洋洋,哪怕是没有得到越王的徐闻,也很开心。
异姓王这个名头,其他人看得重,但对于他来说,可有可无。
金钱?
四海商会日进斗金,赚的钱他自己都有些害怕。
只能通过各种手段往内库塞,再就是给郑和更新装备。
在沿海以皇室和郑和的名义,开设各种航海学校,培训大批水手。
让他们能够开创属于大明朝的大航海时代。
在江南还资助了各式公学,不求出什么人才,只为让更多人识字。
经过前世那个工业克苏鲁的洗礼,兴学已经变成徐闻刻在骨子里面的本能。
名望?
徐闻就更无所谓了。
他很肯定,后世的史书上,自己必将留下浓厚的一笔,和是不是越王关系不大。
徐闻之所以不在乎这个时代别人所看重的那些,是因为他站在更高的位置上。
审视过这段历史,所求不过百姓安康。
华夏苗裔源远流长,后世炎黄子孙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朱棣在临死之前,就曾经试探过徐闻。
他有钱有兵,门生遍布朝野,又有暗卫这等少有的精兵强将。
北征漠北后,徐闻向朱棣坦白,自己养了一批卫士,是为保护自己家人,以及四海商会,顺便侦查海外诸国情报。
其实,朱棣对暗卫早已知晓一些,是当年纪纲秘密呈报越国公私养死士,想要搞垮徐闻。
朱棣对徐闻一直信任有加,一直等他坦白。
翁婿坦诚相待后,徐闻请旨暗卫听命于朝廷。
朱棣同意,仍让徐闻单独领导,专攻海外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