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语气是惯常的冷静分析,但谢艳玲却听出了那冷静之下的一丝挣扎。他在用他赖以生存的商业法则,去权衡一段无法用价值衡量的情感记忆。
“有些东西,本来就不应该用商业回报来衡量。”谢艳玲握住他的手,他的指尖有些凉,“如果它对你很重要,那就值得。”
林镇钦转过头,深邃的目光在昏暗中看着她:“但林氏不是我的私人收藏馆。每一个决策,都需要对股东、对集团负责。”他顿了顿,“而且,即使收购下来,如何让它活下去,而不只是变成一个被资本圈养的‘标本’,是更大的难题。”
这就是林镇钦,即使面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他依然保持着绝对的理性,思考着最现实的出路。
这件事,像一颗种子,埋在了两人心里。
几天后,谢艳玲在“心域”也面临着一个关于“取舍”的抉择。“心域·灵眸”原型机虽然惊艳,但要实现量产,需要攻克一个关键传感器的小型化和成本控制难题。技术团队提出了两条路径:A路径是采用一家日本厂商的成熟但昂贵的解决方案,可以快速上市,但会极大挤压利润空间,且核心部件受制于人;B路径是与国内一家初创实验室合作,自主研发,潜力巨大,成本可控,但研发周期长,失败风险高。
团队内部争论不休。保守派力主A路径,求稳,尽快抢占市场;激进派则看好B路径,认为这才是“心域”构筑长期技术壁垒的关键。
谢艳玲陷入了沉思。选择A,意味着短期内可以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缓解市场和资本的压力,但她将永远无法摆脱供应链的桎梏;选择B,是一场豪赌,可能错过市场窗口,也可能投入巨大却一无所获,但一旦成功,“心域”将真正拥有定义未来的资本。
她想起了林镇钦面对“墨韵斋”时的挣扎。他纠结的,是如何在冰冷的商业逻辑中,为无法量化的情感价值找到一个合理的位置。而她此刻纠结的,是如何在短期利益与长期梦想之间,做出不负初心的选择。
那天晚上,两人在书房里,各自对着电脑屏幕,却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 ‘墨韵斋’ 的事情,有决定了吗?”谢艳玲率先打破了沉默。
林镇钦从屏幕上抬起头,揉了揉眉心:“还没有。找到了一种可能的模式,将它与林氏正在规划的文化地产、线上知识付费平台进行联动,尝试打造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生活空间’概念。但……需要投入的资源和精力,依然远超其本身能带来的直接经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