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性”,那它与真正的道德责任并不自然相连;若为“以反思自我为依据的行动”,则即便在条件性约束下,仍可维持责任的话语。
不同宗教对宿命问题有不同应对。天命/神意传统(如某些一神教阐释)强调神的主权与预知,但在伦理与祈祷实践中仍保留选择与道德抗争的空间(例如“试炼”或“应报”概念);印度教与佛教则以业力(karma)解释行为与果报的连续性:行动是条件性的因,果报既依因也依条件而生。重要的是:业并非简单的“宿命桎梏”,而是“习气/倾向”的累积;通过修行(灭除无明、转业)可以改变未来条件。因此宗教的回答既承认历史的因果,也给出转化路径这就是宗教与宿命论最重要的区别:宗教通常不是说“命定且不可改”,而是说“因果连贯且可通过修正而改变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