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院的、那个在轧钢厂工作的年轻工人陈文建也推着辆自行车从外面回来,看见何卫国几人这架势,便支好车子走过来笑着问道:
“何家老大,你们这是要去拉煤吗?”
“算我一个吧,我家的煤也没拉呢,正好跟你们一起拉回来,也省得我爹妈再跑一趟了。”
陈文建家里就他一个壮劳力,父母年纪都大了。
何卫国点点头:“嗯,走吧,大伙儿一起去,待会儿装车、拉车也能轮换着歇歇劲儿。”
他寻思着,估计院里不少人家都没拉煤呢,这冬天烧煤取暖、做饭可是大事,干脆一次性组织一下,也显得团结。
于是他对旁边的傻柱说:
“柱子,要不你吆喝几声,看看院里还有哪些家要去拉煤的,趁这功夫大家一块儿去,回来也方便,免得一会儿一拨一会儿一拨的。”
傻柱点点头,他是个大嗓门,当下便扯开嗓子在中院喊了起来:
“哎!各家各户注意了啊!有要去煤站拉过冬煤的没?”
“现在就走啦!要去的前院集合喽!晚了可不等了啊!”
这一嗓子喊出去,效果立竿见影。
拉煤是家家户户入冬前的头等大事,关乎一冬天能不能暖和和地过日子。
没一会儿,前院就聚集了不少人,基本都是家里的壮劳力和半大小子。
阎解放、刘光天、也被他妈催着跑来了。
还有后院的几个年轻住户,众人手里拿着扁担、箩筐、铁锹、手推车等各种工具,叽叽喳喳,互相打着招呼。
何卫国粗略一看,好家伙,乌央乌央的,95号院这边起码凑了二三十号人!
板车、手推车就有四五辆。这也算是这年头四合院里特有的集体劳动景象了。
看人来得差不多了,天色也不早了,何卫国便大声招呼道:
“行了,我看人齐了!咱们抓紧出发!去晚了排队的人多,回来天黑了路不好走!”
“路上都互相照应着点!”
何卫国说完,大伙儿纷纷应和着:
“走走走!”
“赶紧的,早去早回!”
这支由95号院青壮年组成的拉煤队伍,便浩浩荡荡地出了院门,朝着几里地外的煤站方向进发。
队伍里,板车轱辘吱呀呀地响,扁担箩筐互相碰撞,年轻人们说说笑笑,给这深秋的傍晚增添了几分生气。
煤站离南锣鼓巷有点距离,徒步得走四十来分钟。
一路上,年轻人脚程快,有说有笑,讨论着厂里的事、院里的事,或者互相开开玩笑,倒也热闹,冲淡了不少干体力活前的沉闷。
等他们这支队伍赶到煤站时,眼前的情景却让人有点头疼。
买煤的队伍已经排成了见首不见尾的长龙,弯弯曲曲,从煤站门口一直延伸到外面的土路上,估摸着得排上一两个钟头。
空气中弥漫着煤粉特有的味道,夹杂着汗味和烟草味。
虽然排着队,可现场一点儿都不安静。
有相熟的邻里之间闲聊扯淡、交流信息的。
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