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老首长迅速恢复了冷静,他目光炯炯地看着另外两人,语气坚决地说道:
“而且,罗布泊这边的事情……虽然核心细节必须严格保密,但何卫国同志这次的事迹,必须要报道!必须要嘉奖!”
“你、我,我们都深知他这段路程有多么不容易!”
“没有补给,没有后援,单人单车,十几天的工夫,从华北平原硬生生干到了罗布泊!”
“这一路上他到底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恐怕只有何卫国同志自已心里最清楚!”
“所以,必须要大力宣传,树榜样当先进,要嘉奖!”
旁边的老领导也非常赞同老首长的这个说法,他捡起地上的钢笔,接口道:
“我明白!决不能让我们的英雄寒了心,尤其是何卫国这样的同志!”
“他这次的表现,太出色了!”
“这样,我马上联系
“当然,具体路线不能说,就报道他去甘孜支援那条线吧,这条相对公开的线路刚好可以用来做文章。”
“正好,甘孜那边最近不是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暴雨灾害吗?”
“我们可以利用这件事进行结合,突出这条支援路线的艰辛和重要性。”
“虽然这条线的实际困难,远远比不上他真正走的罗布泊线,也配不上何卫国同志实际付出的艰辛,但眼下这是我们能做的、最能体现他贡献的方式了。”
“我们决不能什么都不做!”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等何卫国同志回来之后,我觉得他的职位也应该往上动一动了。”
“这样有能力、有担当、经受了最严峻考验的人才,如果一直只在一个运输队当个普通司机,那确实是太屈才了!”
对于老领导的这段话,旁边的小刘军官和老首长都深表赞同。
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何卫国走过的这条路,究竟有多么的艰辛和艰难,堪称奇迹。
说白了,他们现在安排的报纸报道,无非就是为了给何卫国回来后的晋升造势。
不然,何卫国完成任务归来,突然之间就给他升级升官,显得太突兀,也容易惹人非议。
但如果事先通过宣传,把何卫国(哪怕是经过改编的)事迹描述得足够感人、足够艰辛,让他在群众心里树立起一个英雄司机的形象,地位水涨船高,到时候再顺理成章地给他晋升,那就是水到渠成、众望所归的事情了。
这时,旁边的小刘军官请示道:
“领导,那这事儿具体安排给谁去做呢?”
老领导想了想,指示道:
“这样吧,写报道、搞宣传这个事情,是文化馆的专长。”
“你把这个任务和要求下发到区文化馆那边,让他们负责具体执行。”
“但是记住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要透露任何涉及任务核心的细节。”
“基调就定在奔赴甘孜执行紧急运输任务,路途艰险,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任务上。”
“可以适当结合那边真实发生的山体滑坡和自然灾害来增加真实感和感染力。”
“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