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李坤读过这位的文字,自然明白李杜的为人——若非如此,两人也没有这般亲近。
不过这话涉及时弊,而且时人多有分歧。
李坤本着不想惹麻烦的原则,挑着场面话来说:“一文一武,不能说非要分出孰重孰轻嘛,我听闻,月中的时候,陛下还补了一位武臣入文华殿参知廷议,可见中枢也明白文武相济的道理。”
这事说来也奇怪。
竟然是礼部当先挑的头。
礼部尚书马自强,带着吏部侍郎上奏,言说是自嘉靖年间开始,倭寇、鞑靼、瓦剌、都蛮,乃至女真,都越发蠢动,边防、军事压力逐渐增大,廷议军事的次数,也越发增多。
但屡次廷议,都只能对着边将奏疏翻来覆去说些车轱辘话。
没有行伍的经验,议论军事根本无法切中要害。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廷议的时候,将京中武职最高的京营总督叫上廷议,一起参谋一下呢?
而且,按照祖宗成法,设立一名参知军事,才是合乎礼法制度的。
这话官老爷们惊不惊,李坤不知道,但反正他乍一听时,不出意外地惊讶坏了。
这时候用来给对大政不满的李杜和稀泥,最合适不过。
李杜听了这话,暗暗摇了摇头。
如果文武真没区别的话,当初俞大猷就不会在隆庆五年七月,被巡按李良臣一纸弹章直接贬回家了。
堂堂一品官职,就因为是都督武职,立刻就不值钱了,恐怕连个七品知县都不如。
不过李坤话里有一点也对。
最近中枢的局势,确实时常不按路数出牌,让人捉摸不透。
无论是这次补京营总督顾寰入廷议参知军事,还是下半年调动京营开始轮戍四方,乃至对蓟辽的破格提拔。
都让人觉得中枢的行事,有别于以往。
当然,最让李杜想不通的是,去年初,张四维、杨博接连上奏,请求复起俞大猷,究竟是怎么回事?
双方也不熟啊。
这件事情被完全不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