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准备彻底放弃,将剩下的东西全部当成废纸处理掉时,他的指尖,又被一份奇特的答卷吸引了。
这份答卷不厚,但也不是一页纸。
它由三页a4纸钉在一起,第一页是文字概述,后面两页,竟然是手绘的流程图和架构图。
字迹遒劲有力,线条清晰,逻辑分明。
在这个人均用vs0画图的年代,竟然还有人手绘流程图来阐述法律观点?
这复古的风格,反而让林默提起了一丝兴趣。
他将这份答卷抽了出来。
标题很直接——《关于a生成内容版权登记与追责体系的构想》。
很务实,没有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
林默的目光落在了第一页的文字上。
“核心观点:我们不应该试图将a这种全新的事物,硬塞进诞生于工业时代的《著作权法》框架里。
这就像试图用马车的交规去管理汽车一样荒谬。”
“法律需要做的,不是削足适履,而是另起炉灶。”
“我建议,建立一个独立于现有知识产权体系之外的,全新的‘ac(a生成内容)存证与登记平台’。”
看到这里,林默的眼睛亮了。
另起炉灶!
终于有人敢说出这句话了!
他迫不及待地翻到后面两页的流程图。
第一张图,画的是“登记流程”
。
使用者通过平台上传a生成的作品,同时提交关键的pr0pt(指令)、生成参数、以及明确的“权利与责任声明”
。
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为这份提交记录生成一个独一无二、不可篡改的“哈希时间戳”
。
这份记录,就是作品的“电子出生证明”
。
“漂亮!”
林默忍不住低声赞叹。
他想到了,但没这个答卷想得这么细致。
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存证问题,釜底抽薪,直接断绝了后续的权属纠纷。
他接着看第二张图,标题是“权利与责任模型”
。
这张图更有意思。
作者提出了一个“分层权利”
模型。
默认情况下,所有a生成内容,版权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但一旦通过平台登记,创作者就获得了一个有时限的“独占使用权”
,比如三到五年。
在这个期限内,他可以像传统版权一样进行商业授权和维权。
而作为对价,这位登记的创作者,也必须成为该作品的“唯一法律责任人”
。
作品侵权了,他赔钱。
作品违法了,他担责。
这个模型,完美地平衡了“鼓励创新”
和“风险控制”
。
你想要权利?可以,那就承担起责任。
你不想担责?也行,那就放弃独占的权利,让它回归公共。
把选择权,交还给了创作者自己。
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构想,这简直就是一个可以落地的产品方案!
这个方案,比秦依那个“责任决定权利”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