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吴三桂薄情行为的一种反击。
吴三桂麾下士兵就是当年的关宁铁骑,平日里养尊处优何曾吃过掺了沙子的米。
被硌了牙不说,只觉得人格受到了侮辱。
他们愤愤不平的向吴三桂反应英亲王欺人太甚。
都说人走茶凉。可现在人还没走呢茶就已经凉了。
这不是明摆着赶人呢吗?
阿济格身为亲王,陕西军政负责人竟然如此行事,完全置大局于不顾,真是让人心寒。
吴三桂却是一笑置之。
这些在他看来不过是不值一提的小伎俩罢了。
阿济格之所以这么做证明他已经无计可施了,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发泄报复。
但是吴三桂不在乎。
只要能够离开陕西获得一定的自主权,在吴三桂看来就是划算的。
自打降清之后他的日子并不好过。
处处受人节制,处处仰人鼻息。这便是他担任山海关总兵时都不曾有过的。
而且他发现英亲王阿济格有意的在往他的军队里安插眼线,并且想要拆解他的军队。
这是吴三桂万万不能接受的。
他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地位靠的就是手中的这支本家兵。
当初献出山海关让清军入关,吴三桂确实是立下大功。
但仅凭此点就让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是不可能的。
多尔衮更多还是考虑到吴三桂手中那支近十万的关宁铁骑,有心拉拢。
事实证明多尔衮的计谋得逞了。
先是靠封王拉拢了吴三桂。紧接着把吴三桂派到阿济格身边充当先锋。
有功劳都是阿济格的,苦劳则都是吴三桂的。
时间长了吴三桂心里难免会有想法。
他降清是来享受荣华富贵的,不是给人鞍前马后的。
如果是现如今这个待遇,那么他当初降清的意义何在呢?继续留在山海关做土皇帝不是挺好的吗?
难道就为了平西王一个虚头巴脑的名号?
所以吴三桂决定脱离阿济格的控制。
而脱离阿济格的最好办法就是打仗。
只有战时将领的自主权是最高的,吴三桂迫不及待的要统兵打仗。
现在是乱世,他知道自己迟早会等来机会的。
果不其然,清军在四川大败,近乎全军覆没。
阿济格、多尔衮相继震惊,这些不可一世的满清贵族意识到明军并非是羸弱到不堪一击的。相反,明军有着相当可观的战斗力。
那时吴三桂便断言自己的机会来了。
原因无二,实在是清军旗的士兵数量有限。
经过这一次大败短期内元气难以恢复。
可是仗还得打,多尔衮只能倚仗吴三桂这些汉人藩王。
而要论战斗力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顺王绑在一起都没有吴三桂的大腿粗。
到头来多尔衮发现他一直冷藏打压的吴三桂成了唯一的选择。
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当然,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