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应届生的政策被中止之后,国院系统的进人渠道,目前主要是从中直机关和高院內部选调。
地方上调也是一个途径,但数量极少,而且门槛极高。
眼前这个年仅二十五岁的副处级干部,履歷堪称丰富到离奇。
既有最基层的乡镇工作经验,也有市委、省委这样的高层机关履歷,甚至,还有一段从警的经歷。
更关键的是,他在基层工作中表现得尤为出色,先后获得过多次表彰,甚至还成为了去年的“全国十杰青年”。
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优秀”可以形容的了。
这样的人才,进入国院,程序上无可指摘。
但何光旭也有自己的担忧。
履歷太过光鲜,年纪又轻,很容易滋生骄纵之气。
综合调研司里,个个都是从清北这类顶尖学府毕业的天之骄子,眼高於顶是常態。
他担心刘清明的到来,会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给司里原本和谐的工作氛围,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可几天的实际接触下来,何光旭的担忧渐渐被打消了。
他发现,这个叫刘清明的年轻人,有著一种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和稳重。
说话滴水不漏,態度不卑不亢。
面对司里这些名校毕业的同事,他没有表露出丝毫的骄纵之气,反而一再地表示,自己是从地方上来的,很多方面都不懂,要向各位同志们多多学习。
这个態度,让何光旭心情大好。
他提出,刘清明初来乍到,可以先不安排具体工作,给他一周的时间熟悉情况,先做一些基础的文书整理工作。
这其实也是一种考验。
结果,刘清明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情愿。
他二话不说,一头扎进了堆积如山的文件堆里,心甘情愿地给司里的老同事们打起了下手。
复印文件,整理归档,会议记录……
他从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多的时候是在倾听和学习。
在这一周的时间里,何光旭冷眼旁观,没有发现他与任何一个同事產生过不快。
相反,他谦虚好学的態度,很快就贏得了大家的好感。
何光旭在心里暗暗称讚。
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他这是在有意识地放低姿態,主动团结同事。
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很多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
一周后,何光旭开始尝试著交给刘清明一些具体的工作,想要检验一下他的文字功底和其他方面的能力。
没想到,这又是一个不小的惊喜。
何光旭发现,刘清明不光是文字功底相当出色,写出的材料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而且,他的政治水平不低,对很多政策的理解,甚至比司里的一些老同志还要深刻。
最让何光旭感到意外的是,刘清明还具备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尤其是在处理和分析数据方面,他的表现超出整个司里的平均水平。
特別是对於微机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