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树皮火烧都可以!
蒸汽商船和渔船的诞生,就意味着此前从奥斯曼大规模进口石油,并予以炼化出来的成品油,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一艘珉用蒸汽船只的日常消耗是非常惊人的,上千艘蒸汽船只要出海,那就意味着炼油厂可以日进斗金了。
根据与奥斯曼苏丹易卜拉欣达成的协议,大明帝国从一六八四年开始,每年从奥斯曼进口的石油从目前的三百万桶提高到一千万桶。
易卜拉欣同意每桶售价降低半个银币,降为四银币,等于打了八折,每年既定总额为四千万银币。
大明每年有权以相同单价追加最多五百万桶的进口石油订单,而且跟以前一样,是到岸价格。
除此之外,大明每年还会无偿获得价值八百万银币的两百万桶石油,为期十五年,以充抵从给易卜拉欣的那艘价值一亿两千万的四级铁甲舰。
四级铁甲舰原价两亿银币,昊菁皇帝直接给这位老朋友打了六折,对方不好意思,也只能给石油打了八折。
折扣再低的话,奥斯曼本土的贵族们就不会乐意了。
昊菁皇帝也表示理解,只要双方能接受,最终谈妥就行了。
这就等于不花一枚银币,用三千万桶石油来换购一艘四级铁甲舰。
对奥斯曼来说,每桶石油的开采成本不到一个银币,三千万桶石油的成本只有两千多万银币。
大明建造的四级铁甲舰,市价两亿银币一艘,打折后的友情价为一亿两千万,实际造价一千万左右。
这就等于是互利互惠,合作供赢!
在奥斯曼出口石油的成本支出里,占大头的并不是开采,而是运输。
船主们必须耐住性子,在海上飘三个月,才能抵达明帝国。
即便如此,大家也是趋之若鹜,因为返航的时候可以装满明帝国的诸多商品。
此前在锡兰没有设立贸易枢纽之前,奥斯曼船主们一年也就只能跑两趟而已。
作为贸易中转站的锡兰开通之后,他们只需要将石油从科威特运抵锡兰,到那里换购商品就行了。
为了鼓励奥斯曼商人多多运输石油,昊菁皇帝还允许他们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