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烺自然是非常支持的。
之前倒是已经迁走了至少六千万百姓,但这还远远不够。
到一八零零年之前,定居本土以外的百姓规模要达到两亿,接近大明帝国总人口的一半。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七十年,每年都要迁走约两百万人。
由于铁路与船队皆已齐备,运力方面倒是不存在多大问题。
只要朱慈烺点头,便可以将百姓们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外去定居。
目前,北地由于铁路与本土相连,距离又很近,已经成为了接收移珉最大的地方。
如今约有七千万移珉以及在当地出生的后代在北地生活,其中的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北地的南部沿线地区。
乌拉尔山以西的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流域,以及靠近瑞典南部的明斯克地区,是新移珉最喜欢的落脚点。
这些地方水资源丰富,完全不用担心出现旱灾,土地相对肥沃一些,气候也与大明本土北方接近,故而很受新移珉们的欢迎。
第聂伯河中下游、黑海北岸以及亚速海沿岸地区,则是军属们的首选地方。
当地驻军自然是到哪些地方的土地最好,也就当然会将这些土地留给自家人使用了。
这种屯垦模式也便于大明帝国迅速消化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将这里永久控制在自己手中。
在朱慈烺看来,边境附近的安全最为重要,屯垦是最佳的应对方式,经济实惠,还能解决军属就业问题。
未来七十年,不但要继续向北地大规模移珉,还要增加每年的移珉规模。
北地的面积如此之大,哪怕让迁移过去的百姓都生活在北纬六十度以南,也就是波罗堡以南地区,加上中亚那一块的话,也足以安置并养活五亿以上的百姓。
至于东地和南地,朱慈烺当然同意俩儿子的请求,他们不愿意接收移珉都不行,说不定立刻就取消之前给予他俩的权利。
只要海运能力允许,每年向这两大块地方移珉一百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每艘船搭载一千移珉,两千艘远洋商船便可以完成这个任务了。
返程的时候还能装满两地的土特产,完全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