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林夕仔细看了看,四幅画的高度正好,间距也很均匀,旁边的装饰更是恰到好处。“太完美了!谢谢您,李爷爷。” 她走过去,轻轻抚摸着画框上的银杏叶图案,“有了大家的帮忙,这个展位才这么特别。”
布置好展位没多久,美术馆的大门就打开了,观众们陆续走进展厅。林夕的展位因为独特的风格和温暖的画面,很快就吸引了第一批观众。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站在《银杏巷・冬》前,久久没有离开。她的眼睛里含着泪水,手指轻轻拂过玻璃,嘴里喃喃地说:“这场景太像我小时候住的巷子了,冬天的时候,邻居们也会一起煮馄饨、堆雪人,可惜现在巷子已经拆了。”
林夕走过去,递上一张孩子们画的小卡片:“奶奶,这是我们银杏巷的孩子们画的,送给您。如果您有空,欢迎去银杏巷看看,那里现在还保留着老巷子的样子。”
老奶奶接过卡片,感动地说:“谢谢你,小姑娘。你的画让我想起了很多美好的回忆,等我有空,一定去银杏巷看看。”
不一会儿,展位前就围满了观众。有人对着画作拍照,有人认真阅读宣传册上的故事,还有人向林夕询问银杏巷的具体位置,打算周末去探访。孩子们则热情地给观众们递小礼物,还奶声奶气地讲着画里的故事 ——“这是李爷爷,他会爬树打银杏果”“这是王奶奶,她煮的馄饨可好吃了”,可爱的模样逗得观众们哈哈大笑。
李爷爷和陈老板也没闲着,他们站在展位旁边,给观众们讲着银杏巷的真实故事。李爷爷指着《银杏巷・秋》里打银杏果的场景,笑着说:“这画里的场景都是真的,每年秋天,我们巷子里的人都会一起打银杏果,然后分着吃,有时候还会用银杏果做点心。”
陈老板则拿出老照片,给观众们对比着画里的场景:“这是二十多年前的银杏巷,你看,老槐树、石桌子都还在,变化的是我们的年纪,不变的是邻里之间的感情。”
观众们听得入了迷,纷纷感叹:“现在这样有温度的老巷子太少了,你们能把这份感情保留下来,还画进画里,太珍贵了。”
中午时分,几位记者也来到了林夕的展位。其中一位记者好奇地问:“林夕老师,您创作这组作品的初衷是什么?从您的画里,我们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
林夕看着展位前的邻居们,笑着说:“我刚搬来银杏巷的时候,只是一个迷茫的画画新手,是巷子里的邻居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温暖。他们会给我送刚煮好的馄饨,会陪我聊画画的想法,甚至会为了我的展览一起动手做画框、做装饰。这组作品,其实是我对银杏巷的感谢,也是对邻里情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