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又问:天有耳乎?宓答: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
温又问:天有足乎?宓言:有足。《诗》云:‘天步艰难。’无足何能步?
温又问:天有姓乎?宓言:岂得无姓!
温问:何姓?宓答:姓刘。
温问:何以知之?宓言:天子姓刘,以故知之。
温又问:日生于东乎?宓对言:虽生于东,而没于西。
此时秦宓语言清朗,答问如流(有理、有据、有节!),满座皆惊。
张温无语,宓乃问:温东吴名士,既以天事下问,必能深明天之理。昔混沌既分,阴阳剖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至共工氏战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既轻清而上浮,何以倾其西北乎?又未知轻清之外,还是何物?愿温教宓。
张温无言可对,乃避席而谢言:不意蜀中多出俊杰!恰闻讲论,使仆顿开茅塞。
诸葛亮恐温羞愧,故以善言解之言:席间问难,皆戏谈耳(尴尬、难堪之事,皆戏言耳!)。
温深知安邦定国之道,何在唇齿之戏哉!
温拜谢。
诸葛亮又令邓芝入吴答礼,就与张温同行,张、邓二人拜辞诸葛亮,望东吴而来。
近臣奏言:蜀遣邓芝同张温入国答礼。权召入。
张温拜于殿前,备称后主、诸葛亮之德,愿求永结盟好,特遣邓尚书又来答礼。
权大喜,乃设宴待之。
权问邓芝:若吴、蜀二国同心灭魏,得天下太平,二主分治,岂不乐乎?
芝答: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如灭魏之后,未识天命所归何人。但为君者,各修其德;为臣者,各尽其忠:则战争方息耳(实话而不伤脸面,妙言也!)。
权大笑言:芝之诚款,乃如是耶!遂厚赠邓芝还蜀。
自此吴、蜀通好。
三、自讨没趣
魏国细作人探知此事,火速报入中原。
魏主曹丕听知,大集文武,商议起兵伐吴。
此时大司马曹仁、太尉贾诩已亡(二人尚在,曹魏能长久乎?)。
侍中辛毗出班奏言:莫若养兵屯田十年,足食足兵,然后用之,则吴、蜀方可破也。(摁住急功近利的心,成功需要厚积薄发)
丕怒言:此迂儒之论也!即传旨起兵伐吴。
司马懿奏言:吴有长江之险,非船莫渡。丕必御驾亲征,可选大小战船,从蔡、颖而入淮,取寿春,至广陵,渡江口,径取南徐:此为上策。(拍马屁乎?)
丕从之。
日夜并工,造龙舟十只,长二十余丈,可容二千余人,收拾战船三千余只。
魏黄初五年秋八月,会聚大小将士,令曹真为前部,张辽、张郃、文聘、徐晃等为大将先行,许褚、吕虔为中军护卫,曹休为合后,刘晔、蒋济为参谋官。前后水陆军马三十余万,克日起兵。
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在许昌,凡国政大事,并皆听懿决断(得领导之心者,方可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