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次出师
蜀汉建兴六年秋九月,魏都督曹休被东吴陆逊大破于石亭,休惶恐之甚,气忧成病(量小非君子!),到洛阳,疽发背而死。魏主曹睿敕令厚葬。
司马懿引兵还、众将接入问:曹休兵败,即元帅之干系,何故急回耶?
懿言:懿料诸葛亮知魏兵败,必乘虚来取长安,懿故回耳。(人生如棋,走一步看一步是庸者,走一步算三步是常者,走一步定十步是智者。)
众皆以为惧怯,哂笑而退。
东吴遣使致书蜀中,请兵伐魏,并言大破曹休之事:一者显自己威风,二者通和会之好。后主大喜,令人持书至汉中,报知诸葛亮。
诸葛亮兵强马壮,一切完备,正要出师,听知此信,即设宴大会诸将,计议出师。
镇南将军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来见丞相。
二子入见,拜哭言:其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传言:赵云武艺高强,久经战阵,身上并无一处伤疤。赵云年老之时自言:其有疾——只要一小伤口即流血不止。长坂坡之战,云手指有一小伤口,用小铁环挡住伤口才止住血,除此之外,全身果无一处伤疤。云妻不信,以绣花针刺之,果然流血不止,云亡。)。
诸葛亮跌足而哭言: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亮去一臂也!众将无不挥涕,诸葛亮令二子入成都面君报丧。
后主闻云死,放声大哭言“禅昔年幼,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之中矣!(传言:长坂坡之战,赵云之所以可以全身而退,除了赵云武艺高强外,还因为有刘禅龙气的保护。)即下诏追赠大将军,谥封顺平侯,敕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祭。
后主思念赵云昔日之功,祭葬甚厚;封赵统为虎贲中郎,赵广为牙门将,就令守坟。二人辞谢而去。
近臣奏言:诸葛丞相将军马分拨已定,即日将出师伐魏。
后主问在朝诸臣,诸臣多言未可轻动,后主疑虑未决。
奏丞相令杨仪赍出师表至,后主宜入,仪呈上表章。
后主就御案上拆视,其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刘邦)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权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