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撑死胆大的
杨仪闻报前路有兵拦截,忙令人哨探,回报说魏延烧绝栈道,引兵拦路。
仪大惊言:今断仪归路,当复如何?费祎言:延必先捏奏禅,诬祎等造反,故烧绝栈道,阻遏归路。祎等亦当表奏禅,陈魏延反情,然后图之。
姜维言:此间有槎山,可以抄出栈道之后。一面写表奏闻天子,一面将人马往槎山小道进发。
后主在成都,梦见成都锦屏山崩倒,遂惊觉,聚集文武,入朝圆梦。
谯周言:周昨夜仰观天文,见一星,光芒有角,自东北落于西南,主亮有大凶之事。今禅梦山崩,正应此兆。
后主愈加惊怖,报李福到,后主急召入问之。
福顿首泣奏亮已亡,将亮临终言语,细述一遍。
后主闻言大哭言:天丧禅也!哭倒于龙床之上,侍臣扶入后宫。
吴太后闻之,亦放声大哭不已,多官无不哀恸,百姓人人涕泣。
后主连日伤感,不能设朝。
报魏延表奏杨仪造反,群臣大骇,入宫启奏后主,时吴太后亦在宫中。
后主闻奏大惊,命近臣读魏延表。
其略言:征西大将军、南郑侯臣魏延,诚惶诚恐,顿首上言:杨仪自总兵权,率众造反,劫亮灵柩,欲引敌人入境。延先烧绝栈道,以兵守御。谨此奏闻。
读毕,后主言: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果然是明白人!)
吴太后言:尝闻备有言:诸葛亮识魏延脑后有反骨,每欲斩之;因怜延勇,故姑留用。今延奏杨仪等造反,未可轻信。杨仪乃文人,亮委以长史之任,必仪可用。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此事当深虑远议,不可造次。(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众官正商议间,报:长史杨仪有紧急表到。
近臣拆表读言: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诚惶诚恐,顿首谨表:亮临终,将大事委于仪,照依旧制,不敢变更,使魏延断后,姜维次之。今魏延不遵亮遗语,自提本部人马,先入汉中,放火烧断栈道,劫亮灵车,谋为不轨。变起仓卒,谨飞章奏闻。
太后听毕,问:众臣所见若何?
蒋琬奏言:以琬愚见:杨仪为人虽禀性过急,不能容物,至于筹度粮草,参赞军机,与亮办事多时,今亮临终,委以大事,决非背反之人。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今见仪总兵,心中不服,故烧栈道,断仪归路,又诬奏而图陷害。琬愿将全家良贱,保杨仪不反。实不敢保魏延。
董允亦奏言:魏延自恃功高,常有不平之心,口出怨言。向所以不即反者,惧亮耳。今亮新亡,乘机为乱,势所必然。若杨仪,才干敏达,为亮所任用,必不背反。(不喜魏延真因——恃功自傲,口出怨言!)
后主问:若魏延果反,当用何策御之?
蒋琬言:亮素疑延,必有遗计授与杨仪。若仪无恃,安能退入谷口乎?延必中计矣,禅宽心。(果是丞相之才!)
不多时,魏延又表至,告称杨仪背反,正览表之间,杨仪又表到,奏称魏延背反。
二人接连具表,各陈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