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的连续攻关后,改进版雷达终於在全频段干扰环境下实现稳定探测。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当掛载四枚飞弹进行大过载机动时,飞控系统出现指令延迟。
这意味著在实战中,战机可能无法及时响应飞行员的规避动作。
“把武器重量参数直接写入飞控底层代码!”肖镇在深夜的会议室里拍板,
“同时增加惯性导航系统的冗余备份,就算雷达被干扰,也要保证武器精准投放!”
1974年春,第一支完整配置的舰载机编队在青海湖试验场集结。
六架j18b整齐排列在模擬甲板上,机翼摺叠处的新型液压装置在阳光下泛著冷光。
试飞员李阳坐在座舱內,仔细检查著与巴西培训数据同步更新的仪錶盘。
“各单位注意,模擬实战演练开始!”隨著肖镇的指令,战机依次弹射升空。
在电子干扰机製造的复杂电磁环境中,j18b编队灵活变换阵型,新型雷达准確捕捉到百公里外的模擬敌机。
“目標锁定!”李阳按下发射按钮,改进后的空空飞弹拖著尾焰直扑目標。
就在此时,模擬航母突然发出警报——“左舷发现敌方潜艇,立即执行反潜任务!”
编队迅速调整战术,掛载声吶浮標的战机脱离编队。
得益於优化后的武器切换系统,原本需要两分钟的弹药更换流程,现在仅用45秒便完成。
当反潜鱼雷准確命中模擬潜艇时,指挥塔內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场持续12小时的高强度演练,验证了舰载机从制空作战到多任务转换的全流程能力。
肖镇站在试验场的制高点,看著夕阳將战机的剪影拉长在模擬甲板上。
远处,第一批从巴西归来的飞行员正在向这边敬礼,他们身后,真正的航母蓝图正在加速绘製。
夜幕降临,庆功宴的热闹声中,肖镇收到了来自中央的密电:“701航母工程已通过立项审批,代號『鯤鹏』。
望全体科研人员再接再厉,为华夏海军的深蓝征程铸就利剑。”
他將电报小心折好放进口袋,抬头望向星空。那些为了“看不见的航母”燃烧的日日夜夜,终於等来了破晓时分。
“701”工程立项后,压力如潮水般向肖镇涌来。
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新型舰载机与航母的適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肖镇迅速组织团队,日夜研究航母的各项参数,对舰载机进行进一步优化。
在一次模擬著舰试验中,又出现了新问题,舰载机尾鉤与航母阻拦索的配合不够精准。
肖镇带领大家反覆分析数据,调整尾鉤设计。
几个月后,在真正的航母上进行著舰测试。
试飞员李阳驾驶著j18b,对准航母甲板呼啸而来。
尾鉤准確地掛上阻拦索,战机稳稳停下。
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肖镇眼眶湿润。
此后,他们不断完善舰载机和航母的各项性能。
终於,在1975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