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湾的风波尘埃落定,肖镇的心思早已转向关乎国运的宏图。
12月初那份关於白加道11號被“浩南哥”之流非法窥探的家情通报,如同地图上不和谐的噪点,被他精准標记。
休假对这位掌管国防科技命脉的科工委主任而言,不过是深入一线、解决问题的宝贵时间窗口。
粤州省,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此刻正承载著两项肖镇高度关注的国家级战略任务。
他的专机降落在白云机场,空气中瀰漫著使命必达的凝重。
第一站黄埔造船厂的核心保密船坞,戒备森严。
巨大的钢铁舰体在弧光焊中逐渐展露崢嶸——这是首型具备现代两棲作战能力的“小平顶”(两棲攻击舰)原型舰,凝聚了肖镇主导的战略规划和无数国防科研人员的心血。
舰上整合了由科工委直属院所牵头研发的保利动力系统、金陵卉预警雷达雏形、以及两棲突击载具。
並非简单的视察,肖镇此行是作为项目最高技术负责人和战略决策者,进行最终定型前的关键节点確认。
在由军方高层、船舶工业部领导、总设计师团队参与的绝密会议上,气氛庄严肃穆。
肖镇身著70式军装,坐在主位,面前是堆叠如山的图纸和测试报告。
他仔细聆听著总设计师关於全电推进系统在模擬恶劣海况下稳定性试验的匯报、数据链抗干扰冗余方案的论证、以及舰载传感器与科工委正在构建的第三代“战场信息网”的初步对接情况。
他时而快速翻阅资料,时而提出一针见血的问题:
“推进系统在第三工况下的瞬时过载保护机制,冗余触发閾值是否经过极限验证”
“数据链的物理层加密协议,是否採用了我们刚定型的『长城-乙』標准兼容性测试覆盖了所有已知的潜在干扰源吗”
“信息网节点在强电磁压制下的生存率模型,更新后的数据是多少”
他的问题直指技术核心与实战需求。討论深入而高效,肖镇凭藉其深厚的科学素养和战略眼光,在复杂的技术参数与紧迫的国防需求之间精准权衡。
最终,他综合各方意见,代表科工委做出决断:
“全电推进系统按优化后的『海啸-iii』方案,完成最后48小时全工况不间断验证,数据实时回传科工委分析中心。”
“数据链物理层加密强制升级为『长城-乙』標准,兼容性测试范围扩大到包括xx、xx等新发现干扰源,由船舶系统工程院和电子科技集团xx所联合负责,72小时內提交最终报告。”
“战场信息网舰载节点生存率需提升至85%閾值,相关加固方案和应急通讯预案由项目组会同703所,一周內拿出可行方案並小范围验证。”
“原型舰建造按计划节点推进,质量和安全性是绝对红线。
这是我们迈向蓝水海军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必须走稳走实。”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每一项决定都承载著国家意志和科学严谨。
船厂和参研单位领命,如同精密的仪器再次高速运转。
肖镇作为科工委主任和项目灵魂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