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牛津大学,古老的石砌建筑在夏日阳光下泛著蜜色光芒,爬满常春藤的墙壁投下斑驳阴影。
整个校园瀰漫著一种只有学术圣地才有的寧静与庄严。然而,这个平日里的学术净土,今日却异常热闹。
清晨六点,已有学生在演讲厅外排起长队,期待能抢到一个站位。
到了八点钟,队伍已经蜿蜒穿过整个庭院,延伸到了街道上。保安人员不得不设置栏杆,引导越来越多的人群。
“这比摇滚音乐会还夸张。”一位年轻的研究生感嘆道,擦著额头的汗水。
身旁的教授笑著摇头:“肖镇院士很多年没来欧洲公开讲学了,更何况这次是他最新研究的《太空学》系列。你看那边——”
他指向街角,“那是从日本专程飞来的山本教授,量子宇宙学领域的权威,不过量子方面应用研究还得看肖镇院士啊。
那边那位女士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成员,显然是来为诺贝尔委员会做评估的,不过肖院士已经主动写信不再参与诺贝尔奖评奖了。”
演讲厅內,技术人员正在做最后的设备调试。
宝安视听的新一代全息投影系统测试了一遍又一遍,空气中隱约可见银河系的三维图像闪烁流转。
九点整,肖镇步入演讲厅。79岁的他身姿笔挺,穿著一件陈雪茹给他挑的高定西装,步伐稳健有力。
没有助手陪同,肩膀搭著一只50年代的牛皮包,这是他冯阿姨给他买的,那时候他才到京城上高中。
厅內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聚焦在这位三届诺贝尔奖得主身上,如果不是这个男人主动写信退出评选,相信有可能包圆至少20年诺贝尔理科类奖项,这个男人科研和学术水平就是这么恐怖如斯。
肖镇將牛皮包放在讲台上,目光扫过全场,微微一笑:“太空不是空的。”
开篇四个字,清晰传入每位听眾耳中,儘管他没有使用麦克风。
“它是物质的,是活的,是有呼吸的宇宙机体。”
肖镇的声音平和却具有穿透力,他手指轻点,身后的全息投影隨即变幻出绚丽的星云图像,“过去我们认为太空是虚无,是真空。但现在我们知道,太空充满著暗物质、暗能量,以及我们尚未理解的更多东西。”
他演讲了两个小时,没有看一次笔记。
从宇宙大爆炸到量子涨落,从引力波到多维空间,还包括一些国內不太重要的一些应用研究。肖镇將复杂的理论讲解得深入浅出。
全场听眾如痴如醉,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凝神静思。
提问环节更是精彩绝伦。一位年轻学生问道:“肖院士,您认为人类何时能够真正实现太空旅行”
肖镇略作思考,难道他给这些异国人说华夏人已经走到了90%的路径了吗,微笑著答道:“太空旅行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物理和学术认知问题。
当我们真正理解空间的本质时,星际旅行將会像今天坐飞机一样平常。我个人估计,这个突破不会超过二十年。”
现场一阵譁然,许多人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肖镇继续解释:“我知道这听起来很激进。但看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