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纳河边,应该算是高卢本地的汽车工业巨头的代表们,正聚在一起,只是这场聚会的人都显得有些兴致不高。
大约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他们按照惯例聚在一起,只是对他们来说,好消息却不多。
“先生们的数量是越来越少了……”
一名留着胡子的男人看着酒会上人头攒动,但实际上并不多的交流圈,有些感慨。
真正能说得上话的人,必须至少代表一个汽车企业,因此酒会上的交流圈的数量多少,取决于有多少个汽车企业。
然而问题就在这里。
对于高卢的汽车工业来说,从S2结束之后,日子一直都不太好过。
作为也是一个起了个大早,卧了个大艹的典型,他们的汽车工业出发很早,但是发展却是越来越回去。
在S2结束左右,高卢的汽车工业迎来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法案,而这个法案大约属于是起的是好心,办的是坏事的典型。
抛开那些复杂的纠葛、来源等等不说,这个法案最主要的核心内容其实就一个——造普通人开得起的车。
这件事情从很多方面来说都是好事,只有一个方面不太好。
——高卢人非常激进的把这句话变成了“只造普通人开得起的车”。
只能说,高卢人不愧是老区,办起事情来就是这么的上头。
造普通人开不起的车卖给外国人,这样能让自己的普通人都开上车这么简单的道理,仿佛被他们遗忘了一样。
这么一折腾,事情的性质就完全变了,他们相当于是主动放弃了豪华车的市场,并且把一些颇有特色的小众豪车企业并入了大的汽车集团,剩下的也纷纷破产,例如后来重新复活的布加迪。
这让高卢汽车企业几乎在一夜之间,就从本质上失去了对高端车的占领。
再加上他们还搞了一件颇具约翰牛殖民地脏三特色的事情——他们约束了所剩无几的几个汽车企业的主营业务方向,你做小型轿车,他做中大型轿车等等。
这一颇有种姓制度色彩的约束,让高卢的车企彻底失去了百花齐放的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和集中力量只能办这两件大事之间,区别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