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大部分精力依旧用于维持体内熵核的封印,这让她无法对低语场进行根除。但她对菌脉网络的关注与日俱增。她开始尝试更深入地“融入”菌脉,不是去控制,而是去体验和学习。
她将自己的意识碎片化为无数微小的感知点,融入菌脉的信息流中。刹那间,她仿佛不再是一个高踞核心的意志,而是化身为网络本身。她能“听”到每一个接入者细微的情绪涟漪,能“感”到能量在菌丝中如血液般流淌的阻力与顺畅,能“看”到环境数据如同光线般在菌脉中折射、交汇。
这种体验庞大而混沌,却让她对“生命网络”有了前所未有的、接地气的理解。她开始明白,真正的韧性并非来自于完美的中央控制,而是来自于底层的互联互通与自适应能力。
一个宏大的构想在她心中逐渐清晰:或许,未来的生命网络,不应再是过去那种高度依赖核心的集中式架构,而应进化为一个以“均脉”为底层基础、拥有强大自适应和分布式处理能力,而核心(她)则退居为最终守护者和宏观引导者的双层结构?
这个构想让她核心的光芒剧烈波动,既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看到了彻底摆脱旧日阴影、走向新生的真正希望。
“星辰之愈号”。
科考船依旧忠实地履行着观察者的职责。关于“新芽区”和“菌脉”的数据源源不断传回,在联邦科学院内部引发了地震般的轰动。那种低功耗、高适应性、甚至带有初步群体智能特征的技术,其价值无法估量。
“检测到‘挣扎摇篮’内部能量流动模式出现系统性改变。”科学官报告,语气中带着前所未有的严肃,“能量正从核心区域向表层‘菌脉’网络进行战略性转移。核心活动进一步降低,但整体网络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指标却在缓慢提升…这像是…一种架构进化?”
沙伦船长凝视着屏幕上的数据流,眼中充满了惊叹与凝重。对方不仅在恢复,更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从一个高度集权的系统,转向一个更分布式、更有韧性的结构?
“记录所有变化。尝试建立模型,模拟这种新型架构的优缺点。”她下令道,随即又问:“‘寂静牢笼’的情况?”
“低强度信息泄漏持续,模式有所变化,似乎…正在尝试模仿‘菌脉’的某些生物电信号特征?意图不明。‘清道夫号’残骸依旧静默。”
沙伦沉思片刻。“向联邦发送最高优先级报告,申请增派一艘‘守护者’级科研舰,携带更先进的非侵入式扫描设备。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这场…静默的革命。”
深渊墓碑。
那点黑暗沉淀“感知”到了“星辰之愈号”对“菌脉”日益浓厚的兴趣,也“感知”到了其对“寂静牢笼”泄漏模式变化的警觉。它将“菌脉”的生物电信号特征与“星辰之愈号”的通讯频谱模式进行着本能的比对、分析。
一个极其恶毒且隐蔽的“污染”方案,在它的混沌计算中逐渐成型:利用外部观察者对“菌脉”的好奇,将“寂静牢笼”的低语,伪装成“菌脉”的自然生物电信号,通过模仿外部通讯模式,尝试进行反向渗透。
它等待着一个时机,一个外部信号与内部低语产生某种共振的巧合瞬间。
遥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