麽样的感觉——像是被一个腋下带有强烈狐臭的丑女贴在身上,她拼命掏我的裤兜,我一时间竟分辨不出来,她到底是想劫财还是劫色。
劫财我有,劫色请你们去找方星河。
我和他道不同,原本并没有硬扯在一起作比较的必要,待到噪音平息,他大概率还是会去好好学习,努力强大自己,而我还会是那滩烂泥,继续做一个『不求上进不务正业』的随心所欲小混混,你们最应该重新回到他身边,继续围着他转,让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浪荡着。
那些想看我们吵起来甚至打起来的心怀叵测之辈恐怕要失望了,我们是背向而驰的两趟列车,在新概念大赛上交汇,然后一路驶向各自的方向,永远不会撞车。」
方星河第一时间看到后,就一个感觉——团队终于还是说服了韩涵本人。
这篇文章乍一看没什麽力度,但却表达了非常微妙的态度。
第一是给韩涵立起了一个「文坛浪子」的人设,「不爱文学」这句话本质上是在和方星河进行切割,意思是我什麽都喜欢唯独不喜欢文学,尽管我随便写写就能卖几十万,但我和方星河不一样,我们不在一条赛道上。
第二点从前面延伸出来,进一步明确了韩涵的定位。
他的团队,瞄准了那群反感应试教育的愤青,以及所有方星河的黑粉。
「截然相反背道而驰」是立场,「随心所欲安静浪荡」是态度,目标人群看到后,必定会将韩涵引为知己。
现在这年月,不爱学习渴望自由的小年轻可不是少数派,大学甚至社会中也不乏韩涵的受众。
第三是传达了不愿意跟方星河直接竞争的隐晦信号。
永远不会撞车的意思很清楚,我走我的阳关道,你走你的独木桥,咱们各玩各的,谁也别妨碍谁。
这明显不是韩涵的手笔,看来,随着个人价值的放大,韩父和那位路叔,终于还是将他往偶像路上开始操作了。
前世的时候,韩涵的火爆就有很大程度的巧合因素+运作因素。
对于《三重门》,方星河没有公开发表在报刊上的真实评价是:「一个顶级的段子手用最贴合时代的茫然内核拼凑起来一部能够让城市青少年完全共鸣的意识流小说,跨越时代去对比:平庸之作。搁在当前的窗口期,有效击中了目标群体的内心。」
天天在报纸上收集信息,方星河发现,《三重门》的爆火让几乎全国的中文系都被激发了不服不忿。
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