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地一下飞到了院墙上,可那几只麻雀却忽视我们的存在,继续忙着它们事情,这样先前飞到院头上的麻雀又飞了回来。
叽叽喳喳的麻雀声吸引起孩子的注意,他不再乖乖地躺在那了,总是努力向有声音的方向做出转身动作。麻雀在一侧高声歌唱,孩子也不叫换,总是跟随声音折腾自己,并静静地听着。
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这群在婴儿车四周蹦蹦跳跳的麻雀,也把婴儿车里的小家伙当了朋友。这不,不断有麻雀飞到婴儿车上,它们对着孩子高叫,似乎在骄傲地说:“你这么大了还躺着,看看我们这么小,就到处爬高上低了,多牛啊!”
创世七日,为天下众生制定了一种规矩:它们是,所有声音都是整体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论你在哪儿,只要遇到不同的声音儿,它都会引起你的注意。无论是人类的声音,还是来自动植物的声音,以及宇宙的声音,只要你一视同仁,它们都能很好的为你训练注意能力,发展身心机能。
也许有人认为2——3个月大的孩子。只有家人照顾才能得到好的养育?才不是呢!他身边的麻雀声,暖暖和和的太阳,又浓又甜的母汁等等,都是好的养育资源。
到了第四五天,院子里的那群麻雀胆子以经很大了!
它们不但敢于无拘无束地在各菜地间穿梭,还敢在婴儿车四周驻足,并会不时会飞到婴儿车上唠叨几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小鸟为什么会与小孩配合的那么好呢?因为麻雀儿不时会到菜叶子上面去高歌,偶然也会在院子里拳打脚踢,不顾死活,乱打成一片,使得院里绒毛、羽毛、粉尘向四周飘荡。
原本我以为这些麻雀的活动会惊吓到孩子,但连续几天发现那些来自大自然的东西,总与孩子相处的十分和谐。例如,那群麻雀无论怎么闹,它们一次都没惊到孩子,他总是跟随麻雀声,努力转身,静静地瞧着对方。
唧唧喳喳,你争我斗,绒毛、羽毛、粉尘在空中飘飘洒洒,此时孩子还能静静盯着麻雀看,这正是注意能力训练所需要的,也符合神经机能形成的原理。
生活中,有些不懂神经机理的人,他们总用不停的提醒与解释,希望以此来提高他人的注意能力。但神经学原理告知我们,过多的说教只会阻止注意力取得进步。
因为,用打断作事节奏的方式来说教,会让神经产生焦燥电流,超过限度,神经就会生发电流短路的危险。也就是过多的说教会引发大脑屏蔽,只要听到那种声音神经会瞬间生成心火,逃避事情,变得神经,巴甫洛夫学派早就证明了这种神经反应原理的正确。
人为设计的训练手段总有某种缺陷。自然能为注意力训练提供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