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说,还搅进了谋反的浑水。
李恪琢磨了下,要真是把他留在京城,万一又惹上麻烦就不好了。
他想来想去,把档案拿出来看了看,看完后忍不住笑了。
房遗爱一个人过去可能会被欺负,但加上杜荷他们就不一样了。
从档案上看,这杜荷还挺有心机的。
他们几个一起,应该不会吃什么亏。
再说了,好歹都是读书人,去饶乐当个小吏,应该没问题。
李恪这么一想,觉得不能只偏心,就把勋贵里的纨绔子弟和河北道那帮人一起打发到饶乐去。
他们到了那,能干成什么样,李恪不打算插手。
反正总比他们在京城每天斗鸡赌博强。
吐蕃的事,跟陈柏和阿史那铜门都聊过了,李恪心里有了底,打算先让他们等等。
毕竟朝中还有更要紧的事等着,李恪也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耗在吐蕃上。
眼前最要紧的,其实是新科进士的安排问题。
不光是进士,还包括其他及第。
除此之外,还有李孝恭负责的武举,也有人考试通过了,得给他们安排官职。
大唐科举,春季的正月、二月是常规考试时间。
但是选官授职这事儿,是放到秋天的。
以前及第的学子们,都是秋天和运送赋税的人一起出发。
但现在李恪想改革科举,让科举和武举成为当官的必经之路,所以朝廷现在更重视这两件事。
再说,李恪一直想让学生们从基层干起,变成大唐的公务员,他不想再直接给高官厚禄了。
如此一来,吏部的人就轻松多了。
原本还得考虑学子背后的关系网,谁排在前面,谁进中枢哪个部门等等。
现在这些都省了,只要看学子长相过得去,就能安排他们去地方的县衙或者乡里。
品级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高多少。
除非是前三名,一般会高授一品。
李恪的调整非常慎重,他清楚大唐有“三十老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