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里满满当当的,少说也有小一千人。
这里面明算科的人最多。
李恪从后世穿越而来,所以特别看重数算。
而且如果要他们去地方执政,数算能力真的很重要。
比如修水利要花多少钱,一亩地能产多少粮食,收多少税,这些都跟数算有关。
所以,李恪一次就招了二百多个这类人才。
三科加起来,占了新科选人一大半。
至于传统的明经、进士,加起来人数不到两百。
今年的科举跟往年有点儿不一样,术科的选人直接跳过守选期,直接给官儿做。
虽然官职不太高,但不用熬守选期,这也成了吸引一大帮学子报考术科的原因。
武科就有点特别了,它选出来的大多都是军中的老油条,或者是级别不高的军官。
这些人虽然文化水平一般,但实战经验丰富,考试难度也相对低一些。
而武科里专门对口军队的就更不一样了,要求严格,不是壮汉根本进不去。
一旦被选上就直接进禁军,连这次宴会都不用参加。
既然考试难度有高有低,那选出来的人自然身份也不一。
这次的宴会,各科也是三六九等,分得很清楚。
进士科的人看不上其他科。
明经科的人看不上术科。
术科的人又瞧不起武科。
至于武科的,觉得其他科的都像是没上过战场的小年轻,装模作样。
不过,不管他们内部怎么争来争去,互相看不起,在朝中真正的大佬们眼里,统统都只是后来者罢了。
等到他们中有人真正脱颖而出,可能都要等到十几二十年后了,现在对他们太多关注没必要。
李恪带着李二来到这,跟新科选人见面,然后宴会正式开始。
现场礼乐声、祝贺声不断,李恪喝着酒,渐渐地有点醉了。
他一高兴,就让选人们自己推举愿意上台献艺的,还要通过比赛选出探花。
这命令一出来,进士科和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