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一幕。苏晚秋坐在晨光里,专注地书写着,侧脸线条柔和却坚定,微微隆起的小腹在宽松的连衣裙下已能看出轮廓。
“在写什么?“郑雅婷好奇地问。
苏晚秋抬起头,微微一笑:“在做我们自己的秘典。“
郑雅婷在她对面坐下,递过一份文件:“这是上海一百那边刚传真的订单确认,首批定制款下周发货。另外,有个好消息——北京王府井百货主动联系我们,希望引进木棉系列。“
苏晚秋接过文件,仔细浏览着。“这是个好机会。“她合上文件,“不过北方市场的气候和消费习惯和南方不同,我们需要调整产品策略。你让市场部做个详细调研,特别是对秋冬装的需求。“
接下来的几天,苏晚秋将精力集中在秋季系列的生产跟进上。由于面料更换,很多工艺需要重新调试,她几乎整天泡在车间里,和周玉芳一起研究如何在苎麻混纺上达到最佳的刺绣效果。
“这料子吃针和真丝不一样,“周玉芳戴着老花镜,仔细调整着绣绷的松紧,“力道要更柔,不然容易留下针眼。“
苏晚秋认真观察着老师的每一个动作。这些经验是几十年的积累,是任何书本上都学不到的宝贵财富。她让沈墨兰拿着笔记本跟在身边,将周师傅的每一个要点都记录下来。
“晚秋姐,“沈墨兰边记边问,“您说咱们把这些工艺都整理出来,以后是不是可以出本书?“
苏晚秋眼前一亮:“这个想法很好。雅婷平时负责学术方面,我们可以整理一套工艺标准,不仅内部培训用,也可以作为行业参考。“
在忙碌的间隙,她开始着手整理鸿霓的发展档案。从最初那个只有几台缝纫机的小作坊,到如今拥有现代化厂房和自动化生产线的品牌企业,每一步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她让小林找出建厂以来的所有照片,准备做一个企业发展历程展。
“看这张,“小林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苏晚秋和第一批女工在老厂房前的合影,“这是咱们刚搬进第一个厂房时拍的,那会儿王姐头发还是黑的呢!“
苏晚秋接过照片,看着上面那些熟悉的面孔。不过两年时间,却仿佛过去了很久。照片上的女工们如今都成了鸿霓的骨干,有的当了班组长,有的做了培训师傅,每个人都在这片天地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这张要好好保存,“她轻声说,“等孩子们长大了,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妈妈、阿姨们曾经多么努力地创造过。“
周末,陈明辉陪苏晚秋去做产检。B超室里,医生指着屏幕上跳动的光点:“看,宝宝很健康,心跳很有力。“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