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但仔细想想这篇文章的针对性太强,并且迅哥儿的笔调一如既往的辛辣,直指当时面临的战局。
所以再三思考之下,还是高尔基的这篇《海燕》具有普适性。
换句话说,就是迅哥儿文章的辛辣、晦涩,苏均怕一些玻璃心的心看完更加绝望,也怕一些人看完文章一个字都没看懂。
想来还是《海燕》更直白,直接告诉你“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
!”
,现在的璃月就需要如此直接的鼓励、直面“鸡汤”
。
话说回来,高尔基就是为了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揭示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才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下了《春天的旋律》,包括其中的《海燕》。
这么来看的话,苏均在璃月社会转型的时机把这篇散文诗搬过来倒颇有一种命运感,璃月应如海燕直面暴风雨一样直面“时代的暴风雨”
。
再加上这部作品本身给人的感觉,塑造出一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
般的艺术形象,蕴蓄着激越的情绪和讽刺的笔调。
浓郁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氛围,极其容易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甚至苏均可以看见《海燕》面世之后,璃月的社会情绪极有可能生转变,至少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正如他曾经“搬过来”
的迅哥儿笔下的句子——愿璃月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声的声。
有一分热,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确确实实,对于璃月来说,需要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来到了。
想了很多的苏均回过神来,他开始提笔写下,在崭新的白纸上面写下: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