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的处方,寒湿凝结就得用大热之药才行,温性之药偏于滋补,对于治病是力度不够的。
用肉桂、干姜、附子这三味药,是起到了上中下三焦共“加热”的作用,人的身体是一体的,寒湿堆积到任何地方,不是某一焦的阳气不够,而是上中下三焦的阳皆不够。
在薛军的这种病中,如果只用附子,那绝对力量是不够的,因为命门火的源头是心火,心火不强命门火就衰,所以是附子和肉桂同用。
补火(阳)治疗的顺序是从下而上,要么是单纯的补命门火,要么是心火和命门火同时补,万不要只补心火,只补心火的话如果做不到引火下行,会出现上热下寒的证,严重时会出现寒热错杂的厥阴证,所以顺序不要搞错了。
我写中医知识时,一直尽量用大家听得懂的话写,因为我们的大部分中医书籍普通人根本就看不懂,这就导致让好多人认为中医很难学,其实中医学形体方面的疾病治疗方式很简单,无外乎就是两句话,第一句是“辨寒热(阴阳),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这句话的印证在伤寒中的两个处方中非常能体现出来,第一个是寒证的四逆汤剂,一个是热证的白虎汤剂。第二句话就是“补泄兼顾,去旧生新”,当然这个“泄”没有“泄阳”一说啊,因为人身体的阳一直是出于“泄”的状态,换句话说,现在的人大部分都是阳不足。最能体现补泄兼顾思想的是六味地黄丸这一处方,补肝补肾补脾泄肝泄脾泄肾,六味药合起来就是补泄兼顾的六味地黄丸。
我们学中医一定要研究经方,通过研究经方体会仲景先师的立方思维,现在我拿出是三个方子简单说一下。这三个方子分别为“桂枝汤”“甘草干姜汤”和“芍药甘草汤”。
“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剂量相等,桂枝为辛香发散的阳药,芍药为苦酸收敛的阴药,阳药和阴药剂量相当,旨在阴阳同调之意,所以说“桂枝汤”是天下第一方,原因是我们治病的根本就是调和阴阳的平衡,阴阳合和人无病,阴阳不调疾病生,阴阳离绝魂归天。所以在“桂枝汤”立方依据下,衍生出了很多阴阳同调的方子,例如桂枝汤的加减方、泻心汤类、“白通加猪胆汁汤”等等。
“甘草干姜汤”和“芍药甘草汤”一个是复阳之方,一个是复阴之方。
在“甘草干姜汤”基础上,衍生出了“干姜附子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的“补阳”之方。
在“芍药甘草汤”基础上,衍生出了“栀子豆豉汤”“黄连阿胶汤”等的“补阴”之方。
我说这么多,意思就是治病必须要着眼于阴阳,脱离了阴阳而开的处方那绝对有乱枪打鸟的嫌疑,我们现在很多中医开的处方很大,归根到底是开处方不着眼于阴阳。不辨疾病的阴阳,不明药材的阴阳,用药材的“主治功能”去对标疾病,使得开出来的方子药味很多,细细分析这种处方则发现寒热阴阳杂乱无章,毫无章法可言,病人服用了这种处方,药力进入身体后四散而走,对疾病起不到针对性的效果,治疗效果不佳,治疗周期很漫长。
好了,总觉得有很多知识想写出来,但真正写时又有种有心无力的感觉,有些东西真的需要悟,《伤寒论》的核心知识就是六经辨证和处方的立方依据及处方的延伸,也就是现在俗称的诊断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