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外因”,所以我们会觉得疾病越来越多,治疗起来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根治。
我们学习中医,最要紧的不是学习中医的用药,用药如用兵,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过分的追求用药就是在舍本逐木,因为世间大部分疾病用药物是根本无法做到完全治愈,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是中医“天人合一”的思维观,用天地自然去反推我们的身体,遵循天地规律、顺应天地规律。真正最高阶的用药方法不在书上,不在师父或老师的口中,就在天地之间,在天地万物的规律之中。
如何用天地自然去反推我们的身体呢?我们以六脏入手,六脏为心、肺、肝、脾、肾、命门,这“六脏论”跟现代的“五脏论”有点差异,“五脏论”中没有“命门”,其实严格说我所学的“六脏论”跟“五脏论”压根就不是一回事,“五脏论”是基于人体脏腑学说建立的,而“六脏论”是基于“人身与天地一致”这一认识建立的,“五脏论”是有形有实质的,而“六脏论”是一种象形理论。
将肾和命门分开,主要的依据是肾为水为阴,命门为火为阳,在一些传统中医流派中虽然没把肾和命门分开,但在治疗方式中有个肾阴和肾阳一说,其实肾阴就是肾水,肾阳就是命门火。(再次申明一下啊,这“六脏论”是没有任何现代医学根据的啊,就当是我们师门“杜撰”的,各位看个乐子就行了,如果有异议,那就请口下留情啊,毕竟我师父就是这么教我的,我也是按照这一理论治病的,如果你觉得是错误的,那就按你的正确方法来,医学流派很多很多,理论更是千千万,只要能治好病皆是正确的。)
“六脏”心、肺、肝、脾、肾、命门,对应的是天地的太阳、天空、树木花草、土地、水和地心,根据这种对应,就可以推出人身之“阳”源于“太阳(心)”和“地心(命门)”,人身之“阴”源于“天空(肺)和水(肾)”,天地阴阳二气作用于土地(脾)和花草树木(肝)上,便是阴阳的交互与转换,有阴有阳,有阴阳的交互与转换,那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了解了“阴阳”的来源,那就可以推出身体的“寒热”,身体过寒,那问题就在太阳(心)和地心(命门)的热量不足上,治疗方式即补火助阳以祛寒;身体过热,那问题就在天空雨水(肺)和地水(肾)不足上,治疗方式为滋阴补水以降燥熄火。
了解了补火助阳和滋阴补水这两种治疗方式,那针对寒热的治疗方法就简单了,滋阴补水对应的是阴虚火旺之证,阴虚火旺在上,就从天空(肺)上入手,如麦冬、天冬、石膏、百合、杏仁等色白性寒入肺之药皆可用做入手之药;阴虚火旺在下,就从肾(水)入手,如生地、玄参、女贞子、豆豉、桑葚等色黑性寒入肾之药皆可做入手之药。
补火助阳对应的是虚寒内生之证,虚寒内生不涉及上下,因为天地之间的阳虽说来源于太阳和地热,但归根到底是来源于太阳,没有太阳,地热也就没了,详细来说,太阳是“发阳”的,而命门则是“储热”的,所以针对虚寒内生,应该从太阳(心)和地热(命门)同时入手,用桂枝、肉桂等药补心阳,用附子、硫磺等药补命门火。
写到这,我提一笔由于“心火过旺”而“灭心火”这种“邪操作”,这种治疗方式在我学的中医中是没有的,因为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