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第一章11月15日(1)
高大浓茂的雨树如同一顶顶巨大伞盖挺立在公路的两旁,形成了一条阴暗的绿色的通道。
在黑油油的公路中间雨树不能交合的地方太阳的光线就像透过天窗一样急不可耐的洒了下来。
这里跟世界任何的繁华都市一样,随着急不绝断地车流开始进入了一天的早高峰。
这里的车辆很少有断流和截流的现象,十字街口大都被建起的高架桥避开了纵横交叉在等待红绿灯上浪费掉的时间。
这里除了汽车是不允许摩托车和脚踏车在公路上行驶。
地铁、公交达的城市交通网络使其他的代步工具显得有些多余,更别说具有这里户籍的居民每个月都能按时领到国家放的交通补贴。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项工程总会引起人们的注意,非主流街道的路边一条深十几米,有的宽几米有的十几米的沟渠,这些相互贯穿的沟渠不用猜人人都知道是干什么用的,是用来收集雨水的明渠,下雨的时候,特别是下大雨的时候你会看到这里的明渠灌满了从各处汇集过来的雨水,一旦出了明渠的容载就会排放到大海里面去。
虽然这里四周被大海环抱,又守在马六甲海峡的咽喉要道,严重缺少淡水资源使这里不得不想到收集雨水的办法,好在这里一年无论哪一天下雨都是可能生的事。
反倒让人苦恼的是酷热,除了阴天下雨,这里几乎常年被酷热给笼罩着。
中国人对于这里总是习惯于称作南洋,在明清时代大量的南方流民由于生活所迫纷纷选择漂洋过海下南洋。
那时的南洋指的不是哪一个固定的地方,新加坡以达着称于世以后,南洋就成了这里专有所指的称呼。
这一天,一个刚过完三十岁生日的年轻人在五星营地安排好住宿后,随意来到外面溜达,虽然路途的劳累把他折腾的有些疲倦,但是心里的那种好奇安抚不了让他老实的躺在床上睡大觉。
一来他有一副年轻健壮的体格,二来他是吃惯苦的,根本没把这点疲劳放在心上,歇息一会儿就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他中等个子,黝黑的头,眼睛不大却满有精神,原本略显黑红的脸色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变得有些白皙。
到今天为止他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有出来干活了,对于他来说这才是无法接受的大事,只要自己一天不干活,一天不赚钱,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就难以维持下去。
年轻健壮对于他来说也是支撑这个家庭生活的保障,稍稍胖的身体里透着一股使不完的力气。
尽管他在离开苏宿舍的时候已经换上最薄的白色衬衫,黑色的裤子,外面的温度热得依然使他难以招架,离开家的时候福安的街道上已经铺了厚厚的一层雪,一下子来到夏天一样的东南亚一时使他有点不适应,一边走路一边嘴里在嘀咕,“好家伙,没想到这里的酷热比福安夏天最热的时候还要多上几分泼辣。”
他叫吴爱民,是跟着北星能电工程公司来到新加坡的,跟着北星公司接触火力电站安装这一行业,已经有五六年了。
虽然他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但是一天也没有从庄稼地里获得一点维持生存的粮食,小的时候跟着父亲拾荒、收废品、捡废品,大了到建筑队做小工,接着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