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用水问题,姜窈在研究院赢得了一些好感,但这份好感更多停留在生活层面。当她真正开始推动核心的“数字化方案”时,才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怎样一堵坚厚的壁垒。
她精心准备了超过一百页的PPT,里面详细阐述了数字化保护的紧迫性(如壁画褪色、酥碱等病害的不可逆过程)、技术路径(高精度三维扫描、多光谱成像、AI修复算法等)、以及未来应用展望(数字博物馆、VR沉浸体验、文创开发)。她引用了大量国际上成功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从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到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数据详实,逻辑清晰。
院长组织了一次全院范围的技术论证会。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各部门的负责人、资深研究员、技术骨干,包括秦漠,也坐在一个靠窗的位置,目光沉静地看着投影屏幕。
姜窈站在台前,依旧是那副从容不迫的姿态,用她特有的、冷静而清晰的嗓音进行讲解。她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技术术语,力求让所有人都能听懂。
然而,随着讲解的深入,台下众人的反应却并不热烈。
当她讲到要用携带高精度扫描仪的无人机对洞窟外崖进行全面测绘时,一位负责洞窟安全的老专家皱起了眉头:“崖体结构复杂,无人机飞行是否安全?万一失控撞击崖壁,后果不堪设想。”
当她展示AI修复壁画的模拟效果图时,一位专攻壁画艺术的资深研究员摇头:“色彩还原看似鲜艳,但缺乏古画的沉着和内敛,显得‘火气’太重,失了韵味。艺术不是数学,不是靠算法就能算出来的。”
当她提到未来可能通过VR技术让全球用户“身临其境”参观特窟时,负责游客管理的干部提出了担忧:“这会冲击实体门票收入吗?而且,虚拟参观会不会降低游客对真实洞窟的敬畏感?”
质疑声从各个角度涌来,大多集中在技术风险、艺术真实性、管理冲击以及最重要的——经费上。
“姜组长,你这套方案听起来很美,但初步预算就要数千万,后续维护和开发更是无底洞。我们研究院每年的文物保护经费都捉襟见肘,哪里挤得出这么多钱来搞这种……这种看起来有点空中楼阁的项目?”财务部门的负责人一针见血。
姜窈耐心地一一回应:“无人机飞行会预先规划绝对安全路径,并有多重保险;AI色彩还原会基于严格的考古数据和颜料分析,我们会建立更精准的‘敦煌色卡’数据库;VR体验是对实体参观的补充和延伸,能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反而可能提升品牌影响力;关于经费,我们可以分阶段实施,先试点,争取国家专项、企业合作甚至社会众筹……”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