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灵魂注入(1 / 2)

    得到《颜料谱系》后,姜窈和团队立刻投入了新一轮的、更加细致和深入的数据录入和分析工作。

    这本书的内容博大精深,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它不仅记录了颜料的物理化学属性,更充满了感性的、经验性的描述。比如,“石青初绘时色如雨后晴空,历百年则沉静如秋湖,若与朱砂并置,需降低其明度,方不夺主”、“土红色用于肌肤暗部,需极淡,层层渲染,方有血肉之感”、“金箔之用,非为炫目,而在提神,点睛之笔,过量则俗”……

    这些描述,对于AI来说,是全新的、需要理解和消化的语言。

    姜窈调整了策略。她不再仅仅追求将数据结构化,而是尝试让AI学习这种“描述性”的语言与具体视觉表现之间的关联。她和周韵、马跃一起,将书中的描述与大量具体的壁画局部进行对照、标注,建立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感性的“描述-视觉”对应数据库。

    同时,他们也根据谱系中的记载,对AI的色彩渲染算法进行了重大升级。新的算法不再仅仅基于色彩本身的数值,还综合考虑了颜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年代带来的质感变化、以及在整体构图中的情感表达功能。

    这是一个极其繁重的工作,需要将感性的艺术经验转化为机器可以学习的模式。过程中,秦漠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他经常会过来,对着书中的某一段描述,结合具体的壁画实例,给姜窈他们进行深入的讲解,帮助他们理解那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极其精微的色彩美学。

    “……这里说的‘色如春烟’,指的是一种非常微妙的灰绿色调,带着一点点朦胧感,通常用在背景或者远景,营造空间感……”秦漠指着一幅壁画讲解着,姜窈和周韵在一旁认真记录,马跃则在电脑上调整着对应的色彩参数。

    在这种高强度的、教学相长的互动中,姜窈对敦煌艺术的理解也在飞速加深。她开始不仅仅将壁画看作是需要修复的“对象”,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每一笔、每一色背后那个时代的审美、信仰和匠人的匠心独运。

    而秦漠,也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科技并非只是冷冰冰的工具。当姜窈根据他的讲解,调整算法后生成的色彩,果然呈现出那种“春烟”般的朦胧诗意时,他内心受到的震撼是巨大的。他亲眼见证了,那些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感觉,正在被代码一点点地捕捉和再现。

    经过近半个月的艰苦攻关,新的AI模型终于训练完成。他们再次对之前那几幅测试壁画残片进行了复原。

    当新的复原图呈现在屏幕上时,整个实验室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不一样了!

最新小说: 快穿:美人总被强取豪夺 梦飞仙途 说好攻略恐怖片,神秘复苏什么鬼 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 重生巨兽哥斯拉,14亿人投喂我 灵泉双璧:异世同辉 我在民国当灵异侦探 京圈大小姐在敦煌搞数字化 真千金她丢的不是马甲是人 万相阈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