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向院长详细阐述了项目取得的最新突破(展示了新的、具有“灵魂”的复原图),强调了其对于敦煌学研究、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的深远意义。同时,她也坦诚了目前面临的商业化压力,但她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更具建设性的方案。
“院长,我们不必拒绝商业化,但我们需要主导商业化。”姜窈目光炯炯,“我们可以自己制定规则,开发高品位、强文化属性的数字文创产品,比如基于我们精准复原数据的数字藏品、与顶级品牌进行有限度的、符合敦煌文化调性的联名合作,甚至开发寓教于乐的文化体验课程。收入反哺于研究和保护,形成良性循环。而不是被外部资本牵着鼻子走,贱卖我们的文化瑰宝。”
她展示了一份初步的商业计划书雏形,思路清晰,定位高端,既考虑了文化尊严,也兼顾了市场潜力。
院长被她说动了。他看到了技术突破带来的可能性,也认可姜窈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更重要的是,他作为研究院的掌舵人,也不希望看到敦煌的文化资源被粗暴开发。
“好!小姜,就按你的思路来!”院长最终拍了板,“总部那边,我去沟通。李经理那里,你不用有太大压力,一切有院里支持。”
得到了院长的强力支持,姜窈心中有了底。
接着,她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她主动邀请了李哲、孙志远副院长,以及研究院内几位有代表性的中青年专家,包括秦漠,召开了一个小型的“技术成果展示与未来发展研讨会”。
在会上,她没有纠缠于商业模式的争论,而是由周韵和马跃配合,全方位、沉浸式地展示了升级后的AI修复技术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他们不仅展示了色彩还原的惊人效果,还演示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虚拟修复预演、病害演变模拟、以及沉浸式VR洞窟体验(仅限于已完全数字化且不影响实体的洞窟)。
精湛的技术、震撼的视觉效果、以及对文物保护和研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价值,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就连孙志远,在看到AI如何模拟出不同防护方案下壁画病害的发展趋势时,也陷入了沉思,不再轻易发表反对意见。
秦漠则在会上,以壁画修复专家的身份,做了有力的发言。他客观地评价了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强调了其在记录、分析、辅助决策和大众传播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明确表示:“科技与传统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翅膀。我们修复师负责‘精雕细琢’,数字技术负责‘宏观掌控’和‘永续传承’。我认为,姜组长带领的方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他的发言,分量极重,极大地扭转了会场的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