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木正在跟团队讲课,指导他们研究方向。
“所以我们要采用发动机减速和控制技术来回收箭体——这项技术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陌生的。”
“这里我们会遇到几个主要问题,发动机重复点火、发动机的矢量控制和矢量推力控制……使用栅格翼,保持发动机超前的姿势,进入气动稳定状态……”
随着金木的讲解,这项技术的实现也变得可行起来,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孟晓白还专门要求检测团队在完成常规检测后,用三维扫描仪对每一个零件,小到螺丝钉,大到火箭侧板,全都经过严密的检测,以保证不会出现质量问题。
距离定好的火箭发射日越来越近,已经有不少国内外的媒体开始追问深空探索技术公司,询问火箭是否能成功试飞。
“不止是试飞!成本太高了!”孟晓白跟专家们讨论道,“我们第一次,就直接执行发射运载任务!”
“这会不会太冒险了?”詹浩然说道,“我们从来没有试飞过这么大运载量的火箭。”
“在火箭发射上,每一步都是创造历史。”孟晓白说道,“况且试飞和执行任务,成本相差不大。对比火箭的发射成本,微型量子卫星的制造成本要少太多。发射失败,我们亏损不了多少。但要是发射成功,可以为我们节约大量的资本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