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栽子:光照人前的恋人
盛夏的阳光泼洒在“灯塔书店”的蓝色窗棂上,林砚正踮脚整理顶层书架,一本烫金封面的《 Isaiah》从指尖滑落,翻开的书页停在“他们当将荣耀归给耶和华,在海岛中传扬他的颂赞”,泛黄的纸页间夹着一张老照片——穿旗袍的女子站在书店门口,身后的木质招牌上,“灯塔”二字被海风磨得泛白。
“请问,有《马太福音》的注释本吗?”清润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林砚回头,撞进一双映着海面波光的眼睛。男人穿着浅卡其色速干衣,裤脚还沾着海盐结晶,手里提着一个印着“海洋科考”字样的帆布包,包侧插着一本翻旧的航海日志。“我叫陆则,是附近珊瑚礁保护站的研究员。”他指尖轻点书架上的《海洋生态学》,“上周来调研,听渔民说这里有全岛最全的宗教典籍。”
林砚弯腰捡起地上的《 Isaiah》,递给他时指了指照片:“这是我外婆,1952年开了这家书店。她说‘灯塔是给船指方向的,书店是给人的心指方向的’。”陆则接过书,目光落在照片里女子胸前的十字架项链上,忽然笑了:“我爷爷当年是传教士,也在这附近的海岛待过,说有个开书店的姑娘总给渔民送《圣经》。”
那天之后,陆则成了书店的常客。他总在清晨来,带着刚采集的珊瑚样本照片,坐在靠窗的位置整理数据;林砚会泡好冰镇的柠檬水,放在他手边,偶尔凑过去看他电脑里五彩斑斓的珊瑚——粉的像落日,蓝的像深海,比书店里任何一本画册都鲜活。
有一次台风过境,书店的木质门被吹坏,雨水漫进店内。陆则冒着风雨赶来,用防水布把书架裹得严严实实,又找来木板临时加固门框。浑身湿透的他坐在烛光下,翻着林砚外婆留下的传教日志,轻声念:“‘你的居民都成为义人,永远得地为业,是我种的栽子,我手的工作,使我得荣耀’,你外婆当年在日志里写,要把书店变成海岛的‘栽子’,让神的光在这里扎根。”
林砚看着他指尖划过日志上的字迹,忽然红了眼眶。外婆去世前,把书店和一串铜钥匙交给她,说“等你遇到能一起守护‘栽子’的人,就把钥匙分他一半”。那时她不懂,直到陆则蹲在书店后院,帮她修补外婆种下的老榕树,直到他在渔民的小屋里,用简单的英语给外国科考队员讲“光照人前”的道理。
台风过后,书店成了临时避难所。陆则从保护站运来压缩饼干和饮用水,林砚则煮了一大锅姜茶,渔民们围坐在书架旁,听陆则讲珊瑚礁保护的故事,听林砚读《马太福音》里的“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有个十几岁的渔家少年,摸着书架上的《圣经》说:“我以后也要像你们一样,给别人送光。”
&n